思入風雲:內地後來居上

香港電影業的資源流入內地,可以為電影老闆提供廣大的市場,也可以為從業員提供就業機會。

不過,電影業並不是簡單的行業。如假髮和塑膠花,說不做就可以不做,但電影是地方文化的載體,沒有了港產片,或者沒有了針對香港市場的港產片,香港文化就留空了一頁。因此,香港可以不做假髮、塑膠花,卻不能不發展電影和文化產業。

近年,香港的文化產業可說是一籌莫展,只能靠間中獲獎來沖沖喜,真正的突破絕無僅有。跟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統領亞洲的音樂和電影行業比較,現時香港的文化產業發展陷入低潮,尤其是和內地相比,不少香港樂評人均認為內地早就後來居上,在其他文化產業,也在方方面面搞得有聲有色。

筆者最近到過福建武夷山,觀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大紅袍》,深深感受到他們的進步。

內地省市地方近年流行製作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現場表演,冠以印象之名,例如《雲南印象》、《印象西湖》等。一些是在舞台上演出,但經張藝謀的創作和包裝,把演出搬到現場實景,例如《印象麗江》是在麗江玉龍雪山山腳下演出;《印象西湖》自然是在西湖湖畔;《印象劉三姐》則在灕江之上。此外,演員許多都是起用當地業餘人士,部分甚至是農民,以本土人士在本土風景下說本土故事,表達本土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像《印象大紅袍》在風景佳絕的武夷山九曲溪邊演出,以現場山水作景,再配以疑幻疑真的燈光以及先進的電子屏幕和投影技術,實在眼界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