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令幼童併發肺炎及支氣管炎的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今年轉趨活躍,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近年六百七十宗RSV病例後發現,患先天性肺病、心臟病或腦神經受損的兒童,感染RSV後入住深切治療部風險增加六倍半至十七倍,嚴重個案多屬不足一歲初生嬰。該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指該病毒無疫苗可防亦無特效藥,家長絕不可忽視。
韓錦倫回顧○六年至○八年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六百七十宗兒童RSV病例,三十人為出生不足一個月的幼嬰,十人需入住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比率約百分之一點五,平均只得零點三歲,平均住院八日半;毋須住PICU的平均約一點二歲,平均留院三日。
研究發現,若患童有先天性慢性肺病、腦神經系統受損或先天性心臟病,入住PICU風險分別增加十七倍、七點四倍及六點六倍。若同時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造成「雙重感染」,風險亦增十二倍。性別、是否早產及患唐氏綜合症或癌症,則無明顯分別。
去年二月該院一名出生僅五十天,並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女嬰感染RSV,病情嚴重,需插喉協助呼吸,幸最終順利康復。另一名一歲多女童全身出紅疹,持續發燒兩星期,但只有輕微咳嗽,初時估計為手足口病或川崎病,但腸病毒、疱疹病毒等測試均呈陰性,最終確診為RSV,屬極罕見病徵。
韓錦倫指,病情最重都是年紀較小甚至初生嬰兒,外國研究指RSV患童日後患哮喘風險將增加兩至三成,估計因該病毒會令小兒支氣管變得敏感。他強調RSV既無疫苗可防,亦無特效藥可治,只可作支援治療,絕對不容忽視,「流感可以打疫苗,感染咗可以用特敏福,但RSV就無呢啲方法。」即使曾經感染該病毒也未必可以產生足夠抗體,今次研究便有五名兒童於翌年再「中招」而入院。
現時唯一可以用作預防RSV的藥物「Palivizumab」,須於RSV高峰期間每月注射一針,每針約五千元,因價錢昂貴,醫學界對如何使用仍有爭論。他認為本港全年皆有病例,未滿月嬰兒也可中招,故可考慮為有先天性肺病及心臟病等高危因素的一歲以下兒童,連續注射十二個月,翌年夏季再注射,以防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