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香港故事

《桃姐》這部電影獲獎,對香港的電影業整體發展一定是一件好事,不但上演時肯定叫好叫座,對本港電影業也會起一個示範作用。

香港電影業輝煌的歷史不必再去回顧,對電影從業員而言,目前已經過了低潮的艱難時刻,因為本地電影市場加速和內地市場整合,無論是演員或導演,或者其他製作人員,許多已經融入內地電影市場,去了橫店開工,個人就業已經解決。而在香港上演的華語電影也有不少是內地製作,且這些製作也已經吸納了香港的電影成分與資源,這表明了香港和內地電影再也分不開。

這個組合,其實只是商業組合,如果香港電影市場只是以商業來定義,那是毫無問題,但如果我們只是如此,則又好像若有所失,原因是內地的大製作,不會針對香港社會獨有的現象和問題,在香港觀眾看來,和看荷里活電影並無分別。所謂港產片,是以香港為背景,大多數是講香港故事,香港的電影成分元素融入了橫店,還有甚麼香港故事可講。

《桃姐》和之前的《歲月神偷》,是真真正正的香港故事,其他如《天水圍的日與夜》,又或者杜國威那一系列人情戲,都在此列。這些片子不必大堆頭、大製作,但如果拍對了頭,叫好之後再叫座,收入一千多萬,則對於本身屬小本經營的本地故事製作,已經是有利可圖。

《歲月神偷》和《桃姐》相繼得獎,希望可以把香港的故事講下去。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不應只定義為從業員有工開、老闆有錢賺,也應該讓香港社會現象和文化在電影中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