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委任議席易 提升議政檔次難

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是港府去年推出政改方案時作出的承諾。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昨日交代相關安排,建議分階段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明年先取消三分之一,只保留六十八席,待今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後,再討論分一屆或兩屆取消餘下的委任議席,最遲二○二○年全部取消。雖然這個方案肯定會引起爭議,被質疑過分保守,但不管怎麼說,取消委任議席標誌區議會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現時全港十八區區議會共有五百多名區議員,其中四百多名為民選,只有一百零二人為委任,是一次過全部取消委任還是分階段取消,差別其實並不大。對普通市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何時取消委任議席,而是如何提高區議員質素,改善服務水平及議政水平,真正發揮區議會應有的功能。認為「普選萬能、一選就靈」無疑是過分天真,不過,隨着委任制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當局必須重新思考區議會的功能與定位。

區議會雖然是香港代議政制的組成部分,但並不具備現代議會最重要的兩項權力:立法及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因而被視為只能讓區議員發發牢騷的「口水會」。本來,區議會是培養政治人才的蓄水池,現時立法會不少老牌議員都來自區議會,不過,由於這些老牌議員長期霸住席位,政壇缺少流動性,以致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幾乎永無上位之日,除了立法會選舉時為黨內大佬充當「轎夫」,平時只能埋頭地區事務,滿足於「成功爭取」設立巴士站、行人燈號延長數秒、舉辦了多少次市區一日遊等等。如果區議員停留在如此低級的議政及服務水平,民選和委任根本沒有甚麼分別。

由於區議員服務的選區細小,事情瑣碎,也就談不上甚麼知名度,反而如果有人知名度突然急升,十有八九不是好事。事實上,有關區議員的負面新聞不絕於耳,賄選、挪用公款、揮霍浪費以至欺詐長者金錢等等,無奇不有,令區議員的能力、表現尤其是操守備受質疑,而捲入醜聞者不少都是民選議員。

區議會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致區議會選舉難以引起太多的關注,這從投票率一直低企可見一斑。不過,隨着下屆區議會將產生五個超級立法會議員,這是香港真正意義上的普選,其「民主」含金量遠遠超過分區直選的立法會議員,這使得向來被視為「雞肋」的區議員突然變成誘人的「雞腿」,吸引不少明星政客投身其中。這對提高區議會的重要性、議政水平以及市民的關注度,應有一定的助益。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正由於區議員含金量提高,競爭度加大,在泛政治化的今日,區議會勢必成為部分政客做騷的新舞台,如果區議會變成另一個吵鬧不休的場所,搞得地區不得安寧,這決非市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