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明星揚威國際 電影業大有可為

香港電影再次揚威國際。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威尼斯影展熱鬧落幕,首次決戰水都的《桃姐》女主角葉德嫻,憑藉出色演技勇奪影后,成為繼鞏俐憑《秋菊打官司》獲獎後第二位揚威威尼斯的華人女演員。在此之前,《桃姐》已奪得三個會外獎項,證明葉德嫻獲獎是眾望所歸。事實證明,香港電影及演員係得嘅!

葉德嫻為港爭光,為華人爭光,引起全城轟動,各界讚譽紛至沓來,港府也不失時機地往自己臉上貼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祝賀葉德嫻獲獎,強調政府會繼續支持香港電影業發展,培訓人才,補充新血。不過,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卻潑了一盆涼水,指港府光出錢支持電影業是不夠的,還要制訂更長遠的發展政策。

吳思遠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表面上,港府口口聲聲重視電影業,不僅成立了電影發展基金,還將文化創意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並專門成立創意香港辦公室。但實際上,除了少數非商業小成本製作電影獲得數額有限的資助,港府到底為電影業做過甚麼、將來準備做甚麼,根本無人能知,所謂繼續支持香港電影發展云云,無非自說自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業非常輝煌,星光熠熠,有「亞洲荷里活」之譽。惟好景不常,踏入九十年代,本港電影業便走下坡,這固然與市場環境及觀眾口味改變有關,港府袖手旁觀或支持不力,更是難辭其咎。由於香港市場狹小,潛力有限,本港藝人近年紛紛北上搵食,兩岸三地合作拍片已成為商業電影的主導模式,將目光瞄準中國大市場,是香港振興電影業的唯一出路。目前,香港與內地已簽訂CEPA協議,香港電影理論上可以進入內地市場,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內地對進口電影仍然實施嚴格的審查,且沒有建立電影分級制度,致使港產電影進入內地困難重重,香港明星遭內地杯葛事件時有所聞,所以,港府應該利用年年簽署補充協議的機會,爭取內地進一步開放市場。

事實上,業內人士及學者已就本港電影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不少對策,指出本港電影維護本土製作的同時,亦應面向亞洲市場、大中華市場;電影局應擴大職能,除了資助及宣傳推廣,還應搜集市場訊息,幫助製作人迴避某些敏感題材;港府還應該建立培養編劇、導演、製作等各方面人才的電影學院,為電影業提供新血。這些建議切實可行,港府有沒有從善如流呢?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勝在電影業基礎雄厚,擁有國際視野、豐富市場行銷經驗及富於創意的各類人才,這從近年港產片及明星頻頻揚威多項國際影展可見一斑。只要政策得宜,香港電影業重現昔日輝煌並非不可能之事。希望港府官員實實在在為電影業做事,而不是每逢港產片或演員在國際奪獎後,迫不及待地叨光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