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力籌備達五年的海上風場計劃,終落實明年中於清水灣以東水域選址安裝數據塔,收集一年的風速、風向及海浪等環境數據,建造費達七千萬元。中電指,會將收集到的數據決定是否建造海上風場及建造規模,風場預計最快二○一六年投產,總成本高達五十至七十億將即時反映於電費,單是該項目已需要加用戶的電費百分之二,還未計使用天然氣發電等加費因素。有環保團體批評中電不應又以加價嚇人,應可透過調節壓低加幅。
中電○六年開展海上風場可行性研究,翌年選定於香港東南水域,距離清水灣半島約九公里,興建六十七台三兆瓦或四十台五兆瓦的風機,總發電容量可達二百兆瓦,供應八萬個四人家庭年用電量,計劃亦於○九年通過環評。
中電企業發展總監盧柏昌指,風場選址海浪大及海床地質鬆軟,明年中會採用首次在港使用的「吸力式沉箱地基技術」安裝數據塔,利用躉船將整支數據塔運到海上,用水泵抽走沉箱內的水,從而將地基慢慢壓入海床中;該工程需時兩日,毋須挖泥及打樁,影響海床及海洋生態較少。
塔上設有雷射雷達系統、風速標及三層風速計等,建造費七千萬元,較港燈南丫島離岸風場以打樁形式興建的測風站貴一點三倍。
他又說,吸力式沉箱地基技術將來會使用於風力發電機,中電會按一年得來的數據制訂建造計劃,再交港府審批。參考歐洲經驗,一般的海外風力項目需時八至十年發展,故整個計劃預計最快要到二○一六年投產。由於目前三兆瓦風機的技術較成熟,按現時每台造價八千萬至一億元計,總成本約為五十億至七十億元,投產後估計要即時加電費百分之二,預計維持約二十年才回本。
換言之,若按中電每度電約一元計,假設屆時電費不變即要加價二仙,但有關加幅只反映單項目,還未計其他如二○一三年增加天然氣使用,亦會造成加電費壓力。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指,香港社會有能力負擔安全又環保的電力,中電毋須以加價嚇人,其實可透過轉售風力發電節省到的碳排放配額給商業機構,或將成本轉嫁給商業用電,由累退變成累進收費,避免基層市民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