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廣州保存老城

香港的歷史保育從來做得不好,殖民地時代,英國政府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不願花精力經費來保育,況且這會推動香港人的歷史意識、本地認同,並以此反對殖民統治,反而是有錢賺,怎樣拆遷都行。回歸後,特區政府還是抱着殖民地時代建立的賺錢至上,對本土缺乏感情和歷史聯繫,偏向房地產商,保育的推動力來自民間,變成年輕人與政府及既得利益者不停角力,即使如此,保得的只是個別建築,城市面貌仍在不停拆遷下變得模糊不清,失去了歷史的痕迹。

而廣州市政府剛編製了《廣州市歷史名城保護規劃》,把廣州舊城區劃定了二十多平方公里為歷史城區,在其範圍內新建建築物高度限制在三十米,這是大面積大手筆的保育。

廣州舊城風貌的保育不光是一、二百年前的,而是以一九四九年劃界,在二十多平方公里內除限制建築高度外,還制訂了古城輪廓保護、傳統軸線保護、特色街道保護、騎樓街分級保護、水系空間格局保護等法規。可見,其保育政策是全面性、系統性,與香港單個建築物保護全然不同。

例如騎樓街,香港與廣州二十世紀初,都是採用同樣的建築形式,現在港島似乎已找不到多少,九龍縱有零星部分,但一條街或成片的騎樓街沒有了,替代的是高樓大廈。按風水(通風)原則設置的建築方式,騎樓街既不是中國傳統,也不是西方傳統,而是在亞熱帶華南地區華夷交雜創造出來的特殊模式,遍及南粵、港澳、廈門,可惜香港幾乎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