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四年率先於本港為遲發性肌張力失調患者,進行「深腦刺激治療」,至今成功為三名病人紓緩病情,全部是在東方日報慈善基金逾七十二萬撥款資助下得以完成手術。深腦刺激治療是為患者腦部植入電極,透過內置於胸口的腦脈衝發生器,發出電流刺激腦部神經,改善患者四肢不停抽搐等的病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達明表示,手術後首周病人已可「落床行走」,四肢病徵得以紓緩,六至八星期後可正常吞嚥及出院回家。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榮潤國解釋,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精神科藥物數天至數十年不等後,因出現多巴胺受體過敏或因遺傳等因素,部分患者會患上遲發性肌張力失調,出現肌肉持續疼痛、不能吞食,嚴重者更可出現頸椎骨折等情況。他指,部分病人只需轉藥或停藥已可紓緩病情,但約百分之零點三的病人,停藥後亦沒有改善。
而深腦刺激治療正可為這類病人紓緩不適,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名譽臨床副教授朱獻倫解釋,深腦刺激治療是將兩條電極置於病人腦組織深處的蒼白球內側,並將發出電流的腦脈衝發生器植入病人胸口位置,透過儀器的電流刺激腦內活動異常的神經,令病人的病情得以紓緩。
中大至今已共有三名因曾服用精神科藥物兩年至四年不等的病人,接受有關治療。陳達明指,該等病人肌張力失調的評分,由手術前的四十至八十分不等(愈高分病情愈差),降至手術後的零至四十分以下,由需長期臥床、以胃喉餵食,改善至可行走自如和自行進食。
舊式的植入腦脈衝發生器,每部約需十七萬元,但每隔兩、三年會「冇電」要再施手術換電。新儀器每部更需二十五萬元,卻可於體外「叉電」,壽命可長達九年,對使用者更便利。
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主管潘偉生稱,遲發性肌張力失調尚未納入醫管局資助,患者需支付廿多萬元購買儀器,實非普通市民可負擔,「呢啲小眾病患通常都受到忽略,醫管局冇辦法資助到,我哋三個做咗手術嘅病人都係靠東方日報慈善基金籌款協助先做到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