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施政亂象紛呈,不僅本港民怨四起,連中央政府也看不過去了。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日前嚴詞批評本港公務員只懂執行指令,不懂當家作主,欠缺長遠規劃,「成也英國,敗也英國」,矛頭直指曾蔭權等由公務員出身的問責官員。一石激起千重浪,雖然有關言論惹來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質疑,但也引起大部分市民的共鳴。
事實勝於雄辯,最近港府施政連番失誤,印證了王光亞的言論。護士荒以及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問題,反映港府欠缺長遠規劃;改善空氣質素不力,以及一度企圖將部分郊野公園闢作垃圾堆填區,凸顯港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替補機制不經諮詢便霸王硬上弓,最終不撞南山不回頭,暴露港府沒有先見之明;過去兩年多樓價不斷狂飆,多少無殼蝸牛望樓興嘆,要求復建居屋的呼聲不斷高漲,港府竟然充耳不聞,可見為政者墨守成規,失去了改善施政的勇氣。
王光亞的批評有的放矢,切中肯綮,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五受訪者認為港府故步自封,不思進取;一成五認同「成也英國,敗也英國」;另有三成五直指曾蔭權須為公務員質素下降負責。本地監察組織更形容,「香港好似得番手手腳腳,無咗大腦」,回歸十多年,本港官員仍未能適應當家作主,作為政府智囊機構的重要部門中央政策組淪為「吹水會」,以致推出每項政策都因考慮不周而漏洞百出,最終不得不修改或撤回,誠信蕩然。
話說回頭,香港公務員長於執行、短於籌劃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若是回歸之初,中央官員作出如此批評,那還在情在理,但香港回歸已經十四年,先後經歷兩個特首,若仍然將公務員不成器的責任歸咎於英國政府,就未免有失公允,也欠缺說服力。事實上,當初曾蔭權的競選口號便是「我要做好呢份工」,明確將自己定位為打工仔,而不是當老闆,中央政府明知他不是當家作主的材料,但依然選擇他接替因「腳痛」下台的董建華,可見這不是港府的責任,而是中央政府用人不察之過。
曾有港府高官承認,回歸前每日上班,桌面上已堆積大量來自英國倫敦的文件或指示,足證英國政府對香港維持實實在在的管治,然而,回歸後這種情況已不復見。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央政府將「五十年不變」錯誤地理解為「五十年不管」,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央政府擔心引起國際社會的批評,因此對港府施政放任自流,主動放棄管治之責,即使對港府多有不滿,也隱忍不發。從這個角度看,北京官員可以批評香港公務員「成也英國,敗也英國」,英國人何嘗不可以批評「成也中國,敗也中國」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港府管治無能,中央政府不反躬自省,卻怪罪他人,這決不是負責任的態度。事實上,港府與中央政府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港府民望跌跌不休之際,中央政府的民望更加慘不忍睹,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