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黨產包袱

選舉固然是民主的表徵,但亦是有錢人的把戲,從宣傳造勢到文宣旗幟傳單無一不需要錢。香港有選舉金額上限,法治之強制下有所節制。

台灣選個民意代表要花數千萬台幣,選總統則是數十億到上百億,豐儉難判,然效果顯現,真是有錢好辦事。

台灣在國民黨執政的威權時代,國庫通黨庫,國民黨成了除共產黨外最有錢的政黨。但隨着民主化,要求政黨交出黨產,讓黨產歸零,成了民進黨抗爭訴求,因為民進黨是新起政黨,時空環境不同,現蔡英文發起「小額捐款」,就是希望各界人士的善捐不計數額積少成多。而面臨明年大選,民進黨又咬住國民黨的黨產收入大做文章。

依內政部公布的二○一○年政黨財務報告,國民黨去年收入三十五點三億,民進黨收入六點二億,國民黨是民進黨的六倍,且近八成是來自黨產股利收入。

根據國民黨向內政部申報的財務決算報告,國民黨黨費收入為七千五百多萬,僅佔總經費百分之二,真正大宗來自中央投資公司等股利收入,約二十九億。但見民進黨真是相形見絀,總收入只有六點二億,主要來自政治獻金及政黨輔助金。

在各方催促下,國民黨早希望黨產歸零完善處理,免成為民進黨選舉的提款機,但遲遲未見果斷處理。現又適逢選舉,民進黨指摘國民黨選舉花費都是天文數字,要求馬英九公布這次大選的收支,咬住黨產不放。因此,國民黨黨產是包袱也是負債。

朝野兩黨經費運作的極大懸殊,此乃歷史淵源使然,要求公平正義乃看國民黨有否決心處理黨產,免老淪為箭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