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官員與市民彷彿生活在兩個世界。那邊廂,聯合國報告指香港去年的外來投資總額位列全球第三,港府官員沾沾自喜,聲稱這顯示香港地位重要;這邊廂,城市大學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反映港人的消費信心連續第七季下跌。兩個數字對比強烈,官喜民憂,相映成趣。
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自○九年第三季以來持續下跌,以二百分為滿分、高於一百分為有信心,今年第二季的信心指數僅為七十九點三分;受通脹影響,市民對物價狀況的信心甚至低至四十八點二分。
本來,民眾的消費信心理應與經濟表現成正比,但香港的情況恰恰相反。一方面,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市民的消費信心卻不斷下跌,證明絕大部分市民根本無法受惠經濟增長。事實上,目前的所謂經濟復甦,只是一場由外來資金推動的虛火,大部分打工仔的收入未有顯著增長,反要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被迫勒緊褲帶過日子。正如負責調查的學者指出,隨着港幣不斷貶值,通脹持續高企,市民的生活負擔日益沉重,預計下一季的消費信心指數會更低。
其實,在目前這種乍暖還寒的經濟環境中,沒信心的豈止普通市民。全球金融業最近掀起新一波裁員潮,渣打、高盛等先後宣布裁員計劃,滙豐也傳出全球裁減一萬人的消息……此外,有本港上市公司以調整歐洲業務為理由,在盈利豐厚的情況下,傳將會裁減數十名香港員工,遭到工會猛烈批評。
如果說,消費信心下跌反映港人對通脹升溫的憂慮,那麼跨國企業爭相裁員,無疑反映外圍經濟前景不妙。在歐洲,債務危機成為難解的死結,而美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時至今日,美國國會仍無法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共識。須知道,美國經濟復甦乏力,華府只能以債養債,一旦國債違約,隨時引發新一輪經濟危機,為禍全球。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絕不可能獨善其身。
退一步說,即使美國在最後關頭成功避過債務違約危機,但這種以債養債的模式究竟還能維持多久,實在令人懷疑。評級機構明言,如果美國沒法拿出令人信服的長遠削赤大計,就算成功提升國債上限,一樣會被下調信貸評級。美國國務卿希拉妮亦承認,美國人要走出經濟谷底,必須改變過分消費的習慣,要多儲蓄、少借貸,並將未來的經濟增長寄望於亞洲內需。
風水輪流轉,作為全球經濟一哥的美國竟然寄望亞洲打救,可謂莫大的諷刺。只可惜,亞洲的情況恐怕也好不了多少,正如經濟學者指出,雖然近年亞洲經濟增長強勁,但不少國家和地區飽受通脹困擾,存在經濟硬着陸的巨大風險,自顧不暇,遑論打救全球經濟。
總而言之,環球經濟危機重重,香港前景極不明朗,港府一味守株待兔,寄望外圍經濟好轉令本港受惠,不但將會大失所望,甚至極可能變成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