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光亞「成也英國,敗也英國」的言論,要分清兩個概念——公務員與公務員治港。王光亞不是批評公務員執行其分內工作的能力,而是公務員治港的表現,更準確地說,是公務員出身的政治問責官員未能適應高度自治的政治環境,以及肩負政治責任的官員,仍然以公務員的心態來辦事。如果把公務員和負責治港的前公務員分開來,打擊面就收窄許多,現時仍是當公務員,將來也沒有計劃參與治港核心班子的現任公務員,就不是王光亞所指的那一群。
回歸前的香港管治,基本是由外派官員和本地官員組成。港督是外派,其餘大部分司級公務員也是外派,他們部分來自英國,另一部分來自其他英國殖民地,例如南非和馬來西亞等。這些官員雖然稱之謂公務員,但實際是負有管治和政治任務,而在倫敦的外交部和各重要部門,也有支援隊伍,他們協助港督研判政治形勢並作長遠的規劃。
但在回歸之後,上述大部分外派官員調走,其位置由本地的公務員頂上,經驗和歷練固然有一定差距,更大的分別是視野、使命感、政治決定和政治意志。
一些人如陳方安生,其榮辱都繫於香港公務員的榮辱,對王光亞之言反應甚激便不難理解。但平心而論,有目共睹香港特區政府及主要官員的支持度的確是江河日下,差錯層出不窮,這些都有客觀數字和事實可作參考,並不是由王光亞作出來的。而現時的政府是以過去公務員為治港班底,所以對現時的管治問題,一定要負上第一線的責任。這觀點,不能香港人講就有理,王光亞講就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