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及腦部神經受創的病人,會出現肌肉痙攣,不但手指、手臂或膝頭等關節呈屈曲狀,腋下和手肘內側等關節屈曲處的皮膚更因難於清理,容易出現皮膚潰爛。傳統口服藥物雖可鬆弛屈曲的肌肉,但會一併影響正常肌肉,令病人便秘或小便困難;至於手術切除部分肌腱,則易令人聯想到挑斷手筋腳筋,不少病人抗拒。本港公立醫院老人科過去兩年為中風致痙攣的病人注射肉毒桿菌(Botox)和「苯酚」兩種藥物,令病人關節可伸展,效果理想。
本港每年有一萬多人中風,約三千四百人死於該病,八成患者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成員譚焯坤表示,中風患者一般在中風後三個月出現肌肉痙攣,因腦部或脊髓神經內的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無法控制肌肉活動,令他們手腳活動緩慢、容易跌倒、關節僵硬變形,嚴重者更會全身癱瘓,照顧者為病人換尿片或穿衣服,需強行將屈曲的關節拉開,過程不但吃力,病人也會感到痛楚。即使受影響的只是手指關節,病人的手掌也會呈緊握拳頭狀,難以修剪指甲,結果不斷生長的指甲插入手掌,造成感染。
譚焯坤稱,肉毒桿菌能使肌肉癱瘓一段時間,令抽搐的肌肉放鬆,但注射後二至四周才可發揮作用,效力維持三至六個月,需要隔一段時間再注射;「苯酚」則令神經線壞死一段時間,注射後數天即可見效,效力可維持半年至三年,但有機會破壞感覺神經,影響病人的感覺,故病人接受注射前,要衡量利弊。
六十五歲的黃先生大半年前中風,左邊身癱瘓,左邊手腳肌肉痙攣僵硬,走路緩慢,而且走路時左手屈曲,左腳維持僵直,容易跌倒。經醫生評估後,他接受肉毒桿菌和「苯酚」注射,走路姿勢大為改善。他指自己中風後舉步維艱,愈行愈痛,被迫減少外出,經治療後他可步行一百至二百米,現時他每日也會步行到住所附近的公園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