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公開挑明弱點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日前在北京接見香港學生代表團時,講了一番針對香港公務員的說話,重點不在於其說話內容,而是其說話方式以及態度。

香港公務員的局限已有定論,就是強於執行和專業紀律,但弱於視野和創新;許多學者也這樣講,而且有大量佐證,可以說是不爭之論。本欄之前分析和討論,尤其是在副局長任命時,已經一再指出,公務員是封閉性系統,主任級公務員絕大多數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已經入職,由第一天的公務員生涯開始,就接受了公務員的文化和習慣。

公務員人數頗多,最多時達二十萬之眾,而且擁有公權力,一個決定可以影響幾萬、幾十萬以至過百萬人,故此一定要有規有矩,否則,這十幾二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就亂了套。

一位政務職系朋友跟筆者說,公務員思考問題,第一會問是否有法可依,第二會問是否力所能及。其實,這兩個都是合情合理的問題,然而,兩者都有靜態的局限,久而久之,公務員就會以守成為己任,不會突破框框。

另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那些比較喜歡守成、穩定、有規矩可依的大學畢業生才會選擇做公務員,而喜歡多變、創新或者自由度高的工作的畢業生,他們就不大傾向當公務員。經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人和事都累積沉澱,公務員的缺點和局限就定了型。這些局限和缺點不是香港公務員獨有,而是普世現象,有科屬治事的公務員就有這種問題。

由此可見,王光亞講的弱點都是事實,但為何今次選擇公開挑明,反而更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