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自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東太平洋首次下潛實驗,美國《華爾街日報》七月二十日《中國正撲向深海寶藏》的文章稱,中國在太平洋的深潛計劃或將在開發世界海洋潛藏的礦產資源方面超越美國,並猜測中國「蛟龍號」的深海探測或存在軍事意義。
中國雖然已成為太空四強國之一,但深海礦藏開發更具有商業、科技和軍事意義。儘管中國官方稱「蛟龍號」僅用於民用,但外國軍事專家則表示,這台潛水器可用於截獲或剪斷海床通訊線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者是維修或救援海軍潛艇。
中國在深海技術方面起步較晚,但是進步的原因何在?關鍵是你需不需要,國家需要就產生動力。正如恩格斯說,戰爭的需要比幾所大學對高科技的推進更強。戰略需要就會付出人力物力財力,國家發展計劃有千頭萬緒,但是對這方面突然關心起來,表明了北京對遠洋戰略的關心。在深海技術方面,潛艇的深海通訊、深海操作、深海遙控,甚至包括救援等等,都非常重要。科學界指出,人類可以跑到三十八萬公里以外的月球,但是對三千米以下深海的了解比對月球的了解還少,說明深潛的艱難性。
中國的潛艇,特別是核潛艇還是拿得出手的。當年經濟極端困難時期,毛澤東下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老毛喜歡用哲學家以至詩人的思維和語言處理政務,他認定了核潛艇是關鍵性戰略武器,就不惜代價要擁有。南海周邊各國早已聯合歐美先進國家開發海底能源了,「蛟龍號」此時海試,是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