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局長上第一線

問責制雖然實行了近十年,但一些行為規矩仍然未跟得上。過去幾年,遇上重大的政策爭議,政府都是有限度介入,就算是負責的局長,通常都是開始時做一次介紹,最多再接多一兩次招,就退回幕後,充其量找三兩個民間人士支持一下,結果是屢戰屢敗。

這種做法,其實是港英年代的習慣,公務員秉承政治中立,通常不會上陣打仗,所以才要那些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出來保駕護航。時移勢易,現在步入直選和充分政治化的社會,很難再玩這一套,政治問責團隊一定要打前鋒,其他的民間友好只能當支援和二線的角色。

以替補機制而論,第一次推出的時候,不但不設諮詢期,負責的正副局長,也沒有開上前線搏殺,出場一兩次就算數。而建制派人士近年一再領教過叫你頂、自己退的金蟬脫殼招數後,大多數學乖了,採取你眼望我眼,看定再講,以致官家不講,民間不講,只留給泛民去講。再加上有不諮詢的死穴,三招過後,就潰不成軍。

押後二讀之後,政府似乎是痛定思痛,由林瑞麟親自領軍,更似若無其事般照推銷可也,比第一次推出時積極得多。

實行政治問責制之後,後來再加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打政治仗一定要由問責團隊開上第一線,直接負責的局長和副局長責無旁貸。雖然相關部門的政治問責團隊也有義務互相策應,但政治責任不能交給建制派的立法會議員,也不能叫民間友好去打第一線。

近月經常講政治倫理,問責團隊身先士卒就是合乎政治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