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倒曾民意之火愈燒愈旺

二○○五年,曾蔭權取代「忽然腳痛」的董建華出任特首,雖然民望不俗,有六成左右的支持率,但誰都知道,這是因為老董施政太差,人心思變所致,並非曾蔭權本人那麼受歡迎,並非人們真的認為曾蔭權有多大的能耐,老百姓和朝廷一樣,對他持觀望態度。當時的民意民情有點像一九七六年四人幫垮台,華國鋒「忽然」民望高漲,成為「英明領袖」,然而,不到一年,人們發現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與四人幫的禍國殃民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華的民望劇降,直至被鄧小平等元老輕易轟下台,老百姓又一次「歡呼歌唱」。

當然,「曾上董下」不能簡單和華國鋒「取代」四人幫相比,然民意民情的變化可作參考。華國鋒後來的民意民望很糟糕,阻住地球轉,阻住改革開放,就被鄧小平等轟下台;而曾蔭權雖然一年多後也愈幹愈不像樣,民怨民憤極大,但因朝廷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他就能一直賴下去,要「奮鬥到最後一分一秒」。

當年,鄧小平等元老拿下華國鋒,是順應民意民情,今天朝廷還在「挺曾」是違逆民意民情。然而,香港的民意民情有自己的「獨立性」和「堅持性」,並不會因為朝廷還在挺曾,並不會因為曾蔭權「賴死不走」,就放棄要求曾蔭權下台的訴求,香港的民意民情是不管曾蔭權任期還剩下多久,只要他還在台上,就堅決強烈要求他必須為自己的荒唐乖張、為禍香江的施政負起責任——問責下台。香港的民意民情也絕不接受「官員問責」只是一種「權宜」、「策略」的做法,不接受因為該問責下台的官員任期快滿,就可以放他一馬,就可以從甚麼「全局考慮」讓他做滿任期。

香港人心中的「官員問責制」絕不是這樣子的,絕不可以這樣不負責任的。何況,曾蔭權在餘下不長的時間裏,還屢屢犯錯,還處處以民為敵。故此,「倒曾」民意之火只能愈燒愈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