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脫離群眾是中共執政後的最大危險,並總結出中共「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遇到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實際」。俗語「舉一反三」,只要把「中共」兩字換成「港府」,胡總的這番話何嘗不值得以曾蔭權為特首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三思!
就在胡總作出上述講話當天,即香港回歸祖國十四周年的節日,多達五、六萬市民(注:引自港大民意研究中心的推算)上街大叫「曾蔭權下台」,遊行訴求五花八門,包括不滿樓價高企,有樓無人住,有人無樓住;通脹持續升溫,百物騰貴;醫療產業「葉公好龍」,香港與內地孕婦無床位生BB;堵塞選舉漏洞「刻舟求劍」,替補機制朝令夕改;經濟轉型「老鼠咬龜——無從入手」,八十後向上流動機會渺茫;派錢六千元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等等。即使所謂二十一萬八千人之遊行人數乃主辦機構「慣性報大數」,今年「七一」上街人數仍是○四年以來最高。孰令致之,港府要檢討!
平心而論,近年港府施政絕非漆黑一團。三年前金融海嘯時歐美金融機構「一座座火山爆發,一頂頂皇冠落地」,香港的銀行體系卻「風雨不動安如山」;經濟增長率達百分之四至六,好過歐美復甦「乍暖還寒」;對照歐債危機,香港更是連年盈餘,財儲豐厚;政治方面,去年六月通過了政改方案,打破○五年以來政制發展原地踏步僵局;另外,爭論多年的「最低工資立法」亦大功告成,對勞工福利是一大德政。既然如此,為何港人仍對港府的管治表現一肚子氣呢?
古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當初,○五年春前任特首董建華積弱不振「腳痛」下台,曾蔭權打着「強政勵治,福為民開」旗號上台伊始,民意支持率一度高達六成三,中央也一度認定曾蔭權「最知道香港的『老鼠』在哪裏」,「是會捉『老鼠』的『好貓』」,從而寄予厚望。
問題是,殖民時代的港英當局由港督實施真正的行政主導,行政、立法兩局純屬港督的諮詢機構,港英毋須培養戰略決策人才,更無必要栽培有感召力的政治領袖,其需要的是有執行力的「yes man」,陳方安生、曾蔭權等一類「政治精英」本質就是如此。做慣yes man的人一朝「媳婦熬成婆」,除理所當然視下屬為yes man,潛意識也將市民當成yes man;加上特首一職名義上由港人組成的「小圈子」選委會選出,實際上中央屬意誰才是背後關鍵。基於「存在決定意識」,董建華也好,曾蔭權也好,內心自然唯中央是「君」,掂分量是「君為重,民為輕」,對權力來源的膚淺理解,成為從董建華至曾蔭權某些時候施政脫離群眾的深層次原因,個人性格的剛愎自用倒是其次。
不妨看看港府的施政如何脫離群眾和屈從民粹:○五年中,曾蔭權上台伊始,忽略「香港政制發展最終決定權在中央」,「誤把馮京作馬涼」,為了迎合反對派的民粹要求,揚言政制發展要「玩鋪勁」,要搞「終極方案」「徹底解決」云云。嗣後提出政改方案,自以為在立法會「夠票」,要三份左報高掛「免戰牌」,不料被反對派綑綁式投票否決,首先就輸在不相信群眾,不敢發動群眾;
○七年,本來如期完成中環填海第三期工程、盡快解決中區塞車「老大難」是群眾多年的宿願,豈料一小撮打着「保育」幌子的滋事分子非法佔據皇后碼頭近半年之久,港府居然屈服於民粹,只是清場了事,對滋事分子既不作刑事檢控,也不提民事索賠,完全是姑息養奸,難平民憤,且助長暴民政治的蔓延;
○八年,港府擴大政治問責制,所委任的十七名副局長、政治助理竟有九名擁有雙重國籍,且薪酬無公開披露,被正義輿論譏為「八國聯軍治港」、「馬房文化」。但曾蔭權低估民意反彈,硬說「無問題」、「是依法辦事」,一味死撐,最終在群情洶湧下不得不改弦更張,成為其民望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八年十月,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生果金入息審查」,結果遭各階層、各政黨口誅筆伐,九日後被迫「轉軚」,管治威信江河日下;
○九年十月,曾蔭權又重蹈覆轍,將「慳電膽」這樣「細眉細眼」的「碎料」塞入講大政方針的施政報告,引來所謂「益親家」的嫌疑,被主流報章鬧爆,結果也是「胎死腹中」,焗住剔除,對市民感受嚴重缺乏敏感度;
二○一○年五月,反對派公民黨、社民連搞違法違憲的「五區公投,全民起義」、「解放香港」,遭廣大市民抵制,補選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十七,創歷史最低。始作俑者日子難過之際,曾蔭權竟罔顧民情,聽從其「紅鬚軍師」之「屎計」,邀請所謂「五區公投運動總召集人」余若薇進行電視辯論,令余「鹹魚翻生」,到頭來還辯輸給余,自取其辱。若非中央及時決策成全政改,分分鐘鬧出一場憲制危機!
二○一一年,港府推出被稱為「史上最廢」的財政預算案,不顧去年已積累的市民反對意見,堅持將派給市民的六千元放到「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強積金」,再度激起各階層、各政黨一致怒吼。眾怒難犯之下,港府又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宣布改為「派現金」,但連最簡單派的方法拖足幾個月都未落實,搞到怨聲載道,好事辦成壞事!
另外,近年樓價狂飆,加建公屋、復建居屋呼聲高唱入雲,其實開放邊境禁區、新界農地改用途、外海填海等都可有地發展,港府卻置若罔聞,視而不見,藉口「地從何來」而不作為,令房屋問題發酵為政治問題。直到月前港澳辦王光亞主任訪港再三警示、忠告,港府才惺惺作態,敷衍一番,根本沒有「急市民所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劣性不改,試問市民又怎會心悅誠服的支持、擁護這個政府?
綜上所述,曾蔭權的管治班子在宏觀方面沒有對香港發展制訂一套長遠而科學的規劃,港英年代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導又在回歸後受到「立法坐大」和「司法獨大」的雙重夾擊;在微觀方面,日常決策始終沒有放下「精英心態」,政策出台不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甚麼行政會議、策略發展委員會、中央政策組及名目繁多的諮詢機構實際「說了也白說」,公開諮詢也是「走過場」,還是「長官意志」起決定作用。否則,生果金入息審查、六千元注入強積金、立法會出缺由餘額最多者遞補等不得人心的政策又怎會朝三暮四、進退失據?任何政策若事先充分諮詢民意、集思廣益、形成社會共識才出台,又怎會有那麼多反對聲音?
為政者必須深入群眾。試問曾蔭權當特首六年落過幾個屋邨訪貧問苦?探過幾間「籠屋」、「劏房」?行過幾個肉菜市場問價?去過幾間醫院、產房了解狀況?走訪過幾間學校與師生座談?考察過幾家中小企業探究其困難?
此外,香港是多元、自由社會,為政者要識得辨別「民意」和「民粹」。民意是代表社會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而民粹則代表小團體利益、表面利益、短暫利益。民意表達通常是和平、理性、非暴力及多渠道的,民粹表達則是暴戾、非理性、走上街頭衝擊社會秩序的。港府很多時候的錯誤在於,一方面脫離群眾,罔顧民意,摸不清社會脈搏,一廂情願推政策;一方面卻在民粹面前屈服,對暴民政治心慈手軟,「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甘當「冇牙老虎」。更要命的是,港府縱容反對派喉舌的同時,卻對正義輿論重鎮「玩針對」,甚至連公營電台都管不好,失去影響人心向背的話語權。結果,整個社會亂象紛呈,向下沉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港府脫離群眾的懲罰!
胡錦濤在紀念中共成立九十周年大會講話中還提到,「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值此「七一」遊行民怨沸騰之時,曾蔭權及其管治班子應對照胡總這番話「查找不足」!而諸位「疑似特首參選人」亦應將這番話作為座右銘!
劉夢熊
newnew@oriental.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