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守寶山猶餓死 好龍何必是葉公

提起李小龍,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是大名鼎鼎,被尊為「功夫之王」。在多項國際評比中,李小龍常常與毛澤東相提並論,當選最為西方認識且尊敬的中國人。但遺憾的是,香港作為李小龍的故鄉,其生活遺迹近乎湮沒;更加令人失望的是,籌劃經年的李小龍紀念館,又因為港府迂腐無能而功虧一簣。

李小龍故居位於九龍塘金巴倫道四十一號,其現任業主年前答應捐出物業,改建李小龍紀念館,港府隨後舉辦國際設計大賽,挑選最佳修復方案,計劃將原址打造成集紀念館、圖書館、武術館及電影館於一身的熱門旅遊景點。可惜,經過兩年多冗長談判,當局仍無法解決與業主在修復方案上的分歧,不得不宣布暫時擱置建館計劃,令李小龍迷大感失望。

失望的何止李小龍迷,相信所有中國人、海外華人以及全世界的功夫迷,都會扼腕嘆息,同時對建館計劃告吹大惑不解。據了解,業主方面提出加建三層地庫的條件,令當局感到為難,認為過不了城規會這一關,只能建一層地庫,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其實,紀念館不同於民居,具體問題就應該具體分析,靈活變通。李小龍紀念館意義非比尋常,不僅可以讓後人憑弔一代偉人的生活點滴,還可以緬懷昔日「東方荷里活」的輝煌,正面宣傳香港形象,相信紀念館可以吸引大量遊客,帶來豐厚旅遊收益。當局沒有事急從權,反而因為細節問題而令計劃觸礁,簡直愚不可及。

保育歷史文物及建築是大勢所趨,在民意的壓力下,一度被拆的中式大宅景賢里,港府不得不回購修復原貌;電影《歲月神偷》揚名國際,掀起一股懷舊風,已列入拆遷計劃的永利街得以保育;還有,位於中環甘棠第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也是在民間幾經爭取之下,獲港府全資修復,這些無不是「破格」處理,為甚麼港府不如法炮製,對李小龍館特事特辦,破格處理呢?這是因為李小龍的名氣不夠大,還是因為民間的壓力不夠大?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利用名人故里來推廣旅遊,發展經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雖然李小龍去世數十年,但熱潮至今高漲不退,在李小龍的祖家佛山,多年前已建立全球最大的李小龍紀念館,去年更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李小龍塑像;在內地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李小龍傳奇》,更打破多項收視紀錄。台灣亦於今年初推出李小龍紀念郵票,而全球各地以漫畫、影視等方式紀念李小龍,亦不斷推陳出新。只有港府凡眼不認真英雄,致使李小龍身後寂寞,牆裏開花牆外香。

坐守寶山猶餓死,好龍何必是葉公。港府經常抱怨香港旅遊資源不足,其實,香港處處都是寶,除了綠水青山,還有大量人文資源有待發掘,香港不缺少景點,缺少的是發現美、欣賞美的眼光。李小龍紀念館爛尾,再一次暴露港府「假保育」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