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內地孕婦 治標不如治本

經過一番爭議後,港府終於就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與私家醫院達成共識,明年接受非本地孕婦數目限於大約三萬五千名,其中公立醫院三千四百名,私家醫院三萬一千名,總數比今年大約減少一萬名,實際上私院名額不減反增。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聲稱,此舉是為了維持高質素及專業的產科服務,令本港產科和兒科服務可持續發展云云。

高質素、專業、可持續發展等,都是好聽的官話,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官話後面,事實是否如此,不能不令人懷疑。表面上,當局減收非本地孕婦數目,可以暫時紓緩公立醫院婦產科的壓力,但實際上,這充其量只能治標,無法達到治本的效果,甚至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正如有人質疑,如果有未經預約的內地孕婦在臨盆一刻才到急症室求診,公立醫院可以將她們拒於門外嗎?周一嶽也承認,自從公立醫院停收非本地孕婦,過去兩個月臨盆衝入急症室的內地孕婦人數有所增長。不難預料,日後公立醫院急症室勢必面對更大的壓力,連帶其他服務也必然受到影響。再說,當局一刀切對所有內地孕婦設限,港人內地配偶亦不例外,這勢必引起另一番爭議。

其實,港府一方面要發展醫療產業,另一方面卻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私家醫院在商言商,自然希望能多做生意,尤其是部分醫院近年投入大量資源,銳意發展產科服務,港府的限制措施難免損害其利益,所以部分私家醫院已揚言要加價彌補。須知道,私家醫院加價,受害的不只內地孕婦,本地孕婦也必然受到拖累。

說到底,要解決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問題,僅靠限制名額是無濟於事的。眾所周知,內地孕婦近年爭相來港分娩,源於當年的莊豐源案,終審法院判決非本港居民在港所生子女擁有居留權,因此吸引內地孕婦蜂擁而至,由當年的每年數百人激增至去年的四萬多人,令公立醫院產科應接不暇,瀕臨爆煲。

面對如此影響深遠的判決,港府一直不肯正視問題,當年既沒有提請人大釋法,十多年來也沒有制訂與之對應的人口政策和法律,任由問題累積、惡化,終於發展至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可以預期,當局不盡快堵塞這個漏洞,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便無法徹底解決。事實上,如果有人對當局的限制措施提出司法覆核,港府隨時可能敗訴。

必須指出的是,公營醫療百病叢生,公立醫院烏煙瘴氣,其實不只產科服務應接不暇,急症、專科等服務同樣存在人手不足問題。隨着本港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當局再不推行醫療改革,盡快增加前線人手及資源,整個公營醫療終有爆煲的一天。

古人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今日的香港,這句話應改為「港府不仁,以市民為芻狗」。公營醫療瀕臨爆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負擔不起私家醫院昂貴收費的普羅大眾,港府坐擁金山銀山,卻弄得市民有仔難生,有病難醫,何其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