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眼科醫生近年以治療腸癌針劑「癌思停」,醫治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惹來病人組織爭議。香港醫學會、眼科醫學院及眼科學會等澄清,外國大型研究顯示「癌思停」與「樂舒晴」的療效及副作用風險無差異,支持眼科醫生向病人解釋兩種藥物資料,避免病人因經濟問題而無法得到合適治療。
西醫工會、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及執業藥劑師協會組成的「藥物安全聯盟」,日前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指,使用「癌思停」的黃斑病變患者,因不良反應入院率較使用「樂舒晴」患者高百分之五,質疑「癌思停」的安全。
香港醫學會、眼科醫學院、執業眼科醫生會等昨聯同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學者反駁,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賴旭佑(見圖)指,上述研究發現,兩種藥物均對九成半患者有效,死亡、中風及心臟病等副作用風險亦無分別。使用「癌思停」的患者入院率較高,只屬統計上差異,因該批患者較年老體弱。
在外國,「樂舒晴」的價錢是「癌思停」的五十倍。港大眼科研究所所長黃世雄表示,本港的劑量不同,「樂舒晴」每針需八千至九千元,而一樽價值五千元的「癌思停」可分最多十人用,即每人每次只需約五百元,認為醫生有責任向病人提供上述資料,以免病人因經濟困難失去治療機會。公立醫院現只提供「樂舒晴」,需病人自費。無法負擔的病人,建議轉往私家診所接受「癌思停」治療。
醫管局指出,將與港大及中大合作,今年底前於公立醫院就「癌思停」及「樂舒晴」展開臨床研究,以制訂治療方案,最重要是讓病人了解所有可供選擇治療、療效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