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面臨被裁撤的命運。該院起始於董建華提的中藥港,資金來自賽馬會的五億元港幣。此筆款項絕對是小數,以此推動中藥港發展,雖說是把事情看得過度簡單、過度樂觀,但至少開了個頭,聊勝於無,若有策略有技巧,或許可創造好的開端。
可是,特區政府官員不具有工業或技術發展的知識和能力,也無聘請專家制訂政策推行的習慣和智慧。結果如政府所指,研究院的政策頻密變動,研究經費撥款外包時斤斤計較,單是著作權誰屬,便失去本地院校學者支持。
後來改為支援本地業界,卻又失去研究的重心,令二○○一年成立以來,賽馬會的五億元捐助只用了五分之一,完全失去研究的作用和賽馬會捐款的目的。於是,香港錯失了十年的時機,連起步也作不了。
政府亦批評研究院行政人員過多,自新總裁上任後人事糾紛嚴重,導致研究人員大批流失,使研究院應做的事做不了,管理也出問題,政府還要每年支出上千萬經費,研究院便無存在價值。
香港發展中藥,沒人會反對。問題是怎樣發展?研究院的失敗帶出兩大問題或教訓。一是以少量資金推動研究是沒法成大事,單靠個別研究項目也不足以推動中藥港發展。二是讓行政人員以行政手段推動政策和科研,實在是緣木求魚,注定失敗。
改變現狀,不是把工作從研究院轉移至別個機構(如科學園)便可成功,關鍵應是政府好好研究發展中藥港的戰略、策略和步驟,知怎樣做才可有機會產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