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毒起雲劑產品愈揭愈多,本港亦難幸免。港人吃了十多年的蒟蒻椰果也出事。而被指是「毒源」的生產商更被揭發在東莞也有設廠,不排除含有毒塑化劑的添加產品早已流入大陸市場。而內地生產的即食麵,包裝中也有塑化劑溶出,疑令食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兩岸三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是甚麼時代?資訊時代?未必,兩耳不聞窗外事,活在自己世界裏大有人在。電腦時代?也不然,很多長者不會亦不樂意上網,照樣過得開開心心,滋滋潤潤。
應該說,我們正生活在「塑化劑時代」,幾乎一切都離不開它。室內電線發熱會散發有毒塑化劑,令人過敏氣喘;如今吃進肚裏的食物也有,讓家長擔心子女有「無後之憂」。風險無處不在,避無可避。
添加劑不是甚麼高科技新玩意,廣義來講,自從有食物烹調就有其存在。問題是,千百年來,前人只加身體可以接受的、取於自然的添加劑,進入現代社會,不同化學原料的「神奇作用」令人類趨之若鶩,甚至賴以生存,連不該用、不能用的也照用不誤。
為追求所謂的味道、口感和賣相,對以假亂真的添加劑甘之如飴。一個橙賣五元,一大罐「橙汁」也賣同樣價錢,但掏錢飲「天然果汁」的要比吃橙的多得多,自欺欺人,遲早中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遠離有害添加劑就要從改變生活習慣和追求做起,色香味背後往往是陷阱,還是粗茶淡飯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