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建跑道爭議大 弱勢政府萬事難

醞釀已久的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方案終於出爐,港府昨日聯同機管局發表《香港國際機場二○三○規劃大綱》諮詢文件,提出兩個發展方案,一是提升機場現有兩條跑道的處理量,二是填海興建新跑道。面對周邊地區的激烈競爭,以及本港空運能力漸趨飽和,興建第三條跑道似乎無可避免,不過,由於此項工程耗資巨大,而且涉及環保問題,爭議在所難免,方案最終能否順利落實,不能不令人懷疑。

當局預測,第一個發展方案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需四百二十五億元,包括建客運大樓、停機坪及客運廊、擴建捷運系統等五項措施,經濟效益可達四千三百二十億元。第二個方案花費更加驚人,必須填海六百五十公頃,以二○一○年價格計算需八百六十二億元,但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則高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億元,不但成為本港「史上最貴」跑道,而且創下單一基建項目耗資最多紀錄。諮詢文件表明,機管局本身財力不足以應付如此龐大的工程開支,所以可能需要向市民開徵機場建設費。

當局聲稱,本港機場還有約十年便飽和,若不興建第三條跑道,在二○二○年至二○三○年間,將會流失約一百萬架次航班、一億人次的客運及一千六百萬噸貨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更指出,籌建機場跑道一般需時逾十年,「早着先鞭是成功的因素」。

是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周邊城市發展一日千里,廣州已興建第三條跑道,從長遠的角度看,本港興建第三條跑道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不言而喻。問題是,此項工程涉及龐大的資金和填海爭議,當局如何說服市民接受?如何令人相信這是物有所值?又如何保證工程不會超支?事實上,目前最令人擔心的不是機場會不會飽和,而是工程能不能順利展開。

眾所周知,當下政治氣氛詭異,港府施政無能,官員醜聞纏身,社會嚴重分化,在動輒得咎的情況下,弱勢政府要推動如此繁雜而且極具爭議性的基建工程,又談何容易。

大家可以見到,一位領取綜援的公屋婆婆就可以輕易擊倒港珠澳大橋的環評報告,以致數十項工程受到拖累,何況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涉及大規模填海,對環境及海洋生態的影響比港珠澳大橋猶有過之,不引起激烈爭議才怪。只要看看港府在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事件中被動捱打、理屈詞窮的窩囊相,便不難想像,一旦第三條跑道工程面對政客質疑,甚至遭遇司法覆核,港府必然同樣是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所謂早着先鞭,只能成為一句笑話。

事實上,回歸後政客濫用司法程序阻撓大型基建,已經屢試不爽,見怪不怪。正如有人所說,倘若不是港英政府當年主動推出玫瑰園計劃,赤鱲角新機場恐怕現在還沒動工。時移勢易,港英時代的大型基建從未遭遇司法覆核,連質疑的聲音亦很少,回歸後司法覆核卻無日無之,以致大型基建寸步難行,這難道不值得港府好好反思嗎?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興建第三條跑道茲事體大,若再授人以柄,無風起浪,恐怕再爭論十年也未必可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