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發展目標」中,聯合國曾經提到要控制資源浪費、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類似的想法。科學家亦曾經提出要將世界人均電力消耗減少至每日二千瓦的水準(即在歐洲目前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
有數據顯示,一個歐洲人平均每天消耗四十三公斤的各種能源資源,一個美國人每天甚至要消耗八十八公斤資源;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代科技產品,則需要六十多種「有害」以至「有利可圖」的金屬元素生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如煤炭、鐵礦等商品的價格上漲,本身就會提出誘因,令使用這些資源的效益提升,但就並不足以防止世界資源的濫用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最終,全球六、七十億人的人均資源消耗量將需要減少到每人每年六噸,歐、美、澳、日等先進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均需大幅減少。
人們相信環境的「壞」來自我們追求經濟的「好」,但我們不能也不應繼續假裝這種「壞」是不可避免。關於經濟增長與能耗增長脫鈎,日本與德國似乎取得一些成就,實質上只是將資源密集型的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罷了。
技術方面的飛躍,只是將影響地球的方式從一種方向轉往另一種方向,例如從燃燒木材照明轉往通過太陽能電池發電照亮燈泡,區別僅在於消費木材還是消費地球上的其他元素。
說到底,如果想把「千年發展目標」的各種提議變得更可行,需要的不只是技術上的改善,更需要人類在節約能源的思維方式上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