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出人才、最有故事的時期是春秋戰國和東漢三國;中國近現代,最出人才、最有故事的時期是從大清「洪楊之亂」到中共坐天下。這些時期,無論朝野,無論平民貴族都出了一大批極有特色、建功立業、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以政治、軍事、思想文化人才為主。不少人物尚是政治、軍事、思想文化之全才,有全方位的貢獻。這些人物有個共同的「混合」特點,即他們身上皆有書生氣、豪傑氣或草莽氣,都有相當的文化底子。
那個時候,朝野、貴平之間也沒有太深的分際,人物交往或相鬥也不必為身份所隔。穿草鞋、披簑笠者,只要有「料」可直面君王,傾談之中若很投契,可立取相印,名動公卿。王親貴冑也會「遇變」流落民間,仍備受尊祟,與地方豪傑、儒人雅士談經論道,共商大事,再圖霸業,對所謂「成王敗寇」看得沒那麼重,因風雲變幻、朝局盡翻就在俄頃間。無論怎麼折騰,這些人物都不脫書生氣、豪傑氣或草莽氣,此亂世之雄,這些人骨子裏皆「士」也。
孔子曰:「士志於道。」天下大亂、社會變局時,四方豪傑、爭戰各方都說自己在「替天行道」,都「志於道」。只是這個「道」和「天下」相關,也和「匹夫精神」相關,可各有堅守,以執道也。
戰國末期,秦皇困趙,天下「大道」、「大勢」盡顯,趙國存亡在即已不必深論,滿朝文武皆言「屈意帝秦」,投降可也。唯獨魯仲連抗議反對,疾言若苟且降秦,「惟蹈東海而死」。魯仲連一人之「道」氣,竟令滿朝啞然,「帝秦之議」遂作罷。後世評說,魯仲連乃布衣窮途之士,欲蹈海而死也不事秦,於天下一統、國家興亡何足輕重?然此精神卻千古傳頌,這就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此匹夫之道,通天下之道也。
現在是和平年代,一切都在苟且和算計中,書生氣、豪傑氣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