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繳自相矛盾 膠袋稅名存實亡

港人的環保意識日益高漲,可惜港府的環保政策沒有與時俱進,反而大開倒車。當局就膠袋稅第二階段推出公眾諮詢,建議將徵稅範圍由目前三千家連鎖零售店擴大到全港六萬個零售商,但商戶毋須上繳徵費,亦毋須上報膠袋用量,再次引起爭議。「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六受訪者認為日後難以評估膠袋稅成效;兩成四擔心造成法例漏洞;兩成八批評政策唔湯唔水。

將膠袋徵稅範圍擴大到全港所有商戶,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港府無事生非,一方面擴大徵稅範圍,另一方面又金蟬脫殼,將環保責任推卸給商家及消費者。徵稅不上繳,勢必引起不少問題,一是商家為了牟利,可能迫使消費者多使用膠袋;一是商家以膠袋免徵稅作招徠,吸引顧客。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有違膠袋稅的初衷。再說,任何政策需有持續性、穩定性,膠袋稅輕易改動,是不是太兒戲呢?

可以預見,一旦取消徵稅上繳,港府無從監察,膠袋稅勢必半途而廢。上述民調亦顯示,兩成四市民認為膠袋稅將以爛尾收場;兩成九指膠袋稅名存實亡,有等於無;三成認為,有關做法會引起社會爭拗,添煩添亂。

面對批評聲音,邱騰華不是從善如流,而是繼續死撐,指九成五以上都是中小商戶,擴大徵稅應確保執行細節可行及一視同仁。言下之意,膠袋徵稅行政費用高昂,會對中小商戶造成麻煩,所以免上繳。邱騰華可謂愈解釋愈糊塗,既然徵稅上繳在執行細節上並不可行,當初何必設立膠袋稅呢?如果環境局可以怕麻煩為由取消膠袋稅上繳,由商戶袋袋平安,務稅局可否宣布薪俸稅、物業稅、利得稅、差餉等等不用上繳,由市民留着自用呢?

說到底,取消徵稅上繳並非為了減輕商戶負擔,而是港府無利可圖。當初預測膠袋稅每年可為庫房帶來兩億元收入,實際上每年收入僅二千萬,計上行政成本,收稅很可能得不償失,港府因此失去興趣。這足以證明,膠袋徵稅就是為了錢,取消上繳也是為了錢,跟環保無關。所謂徵稅非為增加收入之說,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両。

才推行不到兩年的膠袋稅隨時爛尾,正是本港在環保方面一事無成的寫照。事實上,港府的環保政策不是因為思考不周而觸礁,就是因為患得患失而爛尾,如港珠澳大橋遭環評覆核而陷入停頓;停車熄匙因一再擴大豁免範圍而形同虛設;將郊野公園闢作堆填區激起民怨,中途夭折;慳電膽計劃惹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疑雲,掀起軒然大波。這就難怪,逾八成受訪市民對邱騰華的表現不滿,直指他能力不足,樣樣政策都搞到一團糟,根本不勝任局長之職。

要麼不作為,要麼亂作為,本港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根源在於港府無能。邱騰華上台四年,不但毫無建樹,反而不斷製造紛爭,還是民間團體說得好,邱騰華自動消失,「就是對本港環保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