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北京培養高官當特首

北京九七收回香港主權,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最初之理念是換一面旗幟、換一個港督就OK。後來,在中英談判中,問題愈談愈複雜,北京發現,如果按最初的想法辦事,英國人就會把九七後的香港搞成「完全自治」,搞成「變相的政治獨立的實體」,中國根本不能在主權和治權上真正收回香港。中英談判期間,英國人不但在談判桌上不斷爭取香港自治權的「最大化」,而且在談判桌外積極部署「還政於民」,推出香港政制改革,要把香港權力「植根於本地人」。

北京一看不對頭,馬上收緊口風,提出「反制」條件,只換一面旗幟、一個港督的說法曇花一現。當然,出於現實考慮,北京最終和英倫達成的聯合聲明及制訂的《基本法》,條件還是很寬鬆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還是有很大空間的,在「只換一個港督」問題上基本「維持原議」。九七年的香港行政管制架構、權力交接,北京只委任了一個董建華當行政長官,整個港英政府及所有高官皆「直通」香港特區政府;在他們的頭上,也只換了一面旗幟,換米字旗為特區旗而已。

當年,北京以為只換一個港督就OK的想法,是因為很表面地認為,香港實施英國的文官制度,每次英倫換一個港督都可以絲毫不亂、揮灑自如、有條不紊的管治好香港。故此,北京只要照辦煮碗,保留這個文官制度,換一個北京任命的港人「港督」,不也是可以令香港五十年不變地保持繁榮穩定,繼續生金蛋嗎?

然而,北京發現,自己任命的港人「港督」原來管不了英國文官制度培養的公務員領導層,於是要讓行政長官有更直接的權力,推行高官問責制,在公務員架構上組建一個只聽命行政長官的權力班底,並把自己相中當未來特首的人放進這個班底,任命為「問責高官」培養鍛煉,這也是唐英年成為「最資深」的「疑似特首」人選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