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填海惹爭議 何不發展大嶼山

儘管港府推出連串措施壓抑樓市,樓價仍然一路狂飆。曾蔭權日前無奈表示,樓價已「乾升」至危險界限,部分屋苑價格超越九七年水平,市民供樓負擔能力及投資回報均亮起紅燈,這等於承認壓抑樓價措施徹底失敗。

壓抑樓價以失敗收場,並不令人奇怪,推動樓價攀升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而供求失衡的根源在於港府目光短淺,沒有及時調整土地政策,以致土地供應長期不足。沒有麵粉,就沒有麵包,回歸前,本港私人樓宇供應量每年大約二萬五千個單位,近年數目銳減,預期今年供應量僅一萬個單位,比去年還少二千個,僧多粥少之下,樓價怎能不升?將高樓價僅僅歸咎於低利率及內地居民來港置業,只不過是尋找替罪羔羊,掩蓋港府在房屋政策上的無能及無為。

當局近日放出風聲,計劃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首階段冀能找出二十個填海地點,今年第四季展開公眾諮詢,希望最終能選定七個地點填海。事實上,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填海本來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例如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是填海大國,而在人煙稠密的荷蘭,大約有二成土地來自填海。就本港而言,除了維港之外,新界地區不少海岸線應該可以向外擴張,當然,前提是做好配套規劃,最大程度地減少填海對地貌景觀及海洋生態的負面影響。

可惜的是,填海造地雖然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本港卻未必行得通。填海涉及環保問題,一向爭議較大,何況港府弱勢,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在涉及填海基建上屢遭挫折。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前後討論逾二十年,好不容易在中央政府統籌及大力支持下才付之實施,然而禁不住一位綜援婆婆提出司法覆核,就令工程陷於停頓。不難想像,如果港府提出填海造地計劃,勢必引來更多司法狙擊,即使再爭論十年,也未必能夠成事。

明知填海困難重重,港府仍將有關構想拋出來,其實是姿勢多於實際,本屆政府來日無多,看守都成問題,遑論填海造地。正如有市民批評,本港還有不少土地資源未能善用,如大嶼山及新界偏遠地區可供發展,港府建議填海造地是捨易取難,只會造成樓價進一步飆升。

事實上,港府與其打填海的主意,煲無米粥,不如腳踏實地,盡快開發大嶼山。大嶼山面積比港島大一倍,早在董建華時代已提出許多大計,如在大嶼山發展新貨櫃碼頭、物流園、高爾夫球場、水療度假村等等。而當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亦曾強調,政府將重點發展大嶼山經濟及基建項目,唐英年更身兼「協調發展大嶼山經建項目專責組」負責人。無奈的是,隨着董建華下台,大嶼山開發計劃也無疾而終。

壓抑樓價豈無計,奈何港府太窩囊。香港其實並不是缺少土地資源,也不缺少解決房屋問題的方法,缺少的是一個有遠見、有承擔、有責任心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