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變了黃大仙

關愛基金成功向立法會取得五十億元撥款,基本上已經渡過難關。因為關愛基金手上約有七十億元,隨時可用十年八年;至於尾數約三十億元,相信不會太過認真,政府也不會強人所難,自然更加放軟手腳,難以達標。

不硬要達標一百億元,籌款就不會是問題的根源,如有問題,應是出在花錢方法之上。

無論如何定位,關愛基金都已經變成了黃大仙。有言在先,關愛基金是以照顧無法受惠於政府福利政策的有需要人士。這種開放式定義,使關愛基金幾乎無所不包。

香港有七百萬人,最底下的三百萬人其實都有各式各樣未能滿足的福利訴求,政府只要滿足他們最基本、最起碼的部分,其餘的都可以入關愛基金數。政府每年行政費達二千億元以上,跟基層福利有關的起碼有幾百億元,而這幾百億只是做了那一丁點部分,其餘的都想去打關愛基金的主意。要知道,關愛基金就只有七十億元,還要起碼分十年花,每年才幾億元,卻要應付來自四方八面的伸手。公益金也面對類似情況,惟公益金是百分之百的志願機構,屬民間發起、政府支持;反觀關愛基金的政府色彩太濃厚,連秘書處也是政府部門。

公益金可以多有多做,少有少做,申請機構難以指摘,就算指摘,也是由公益金承受;而關愛基金由政府做莊,其壓力很易成為政治壓力。一和政治扯上關係,一切都要公開解釋,市民都可以當陪審員,為何這個批、那個不批?基層學生可獲三千元遊學,若真的批出,便會成為指標,大家比來比去,試問政府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