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中美軍拚炮火是下策

昨文談到朝鮮戰爭最後一仗,毛澤東高度評價志願軍空前的密集炮火,認為能按照「金城以南戰役」的模式打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據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檔,毛澤東要求蘇聯供應幾百萬發炮彈,被史太林回絕說,只能供給五分之一。可見,當年中國根本沒有實力同美國打火力消耗戰。

拚火力摔炮彈從來不是毛澤東這個游擊戰專家的作風,中共的歷史是「小米加步槍」,正是史太林教導怎樣打炮戰的。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日,周恩來訴苦請求援助火炮說:我們打一炮,美軍回擊九炮。史太林說那你們應該打二十多炮!我們就是用炮彈把德寇壓下去的。

當年中國軍火生產能力很低,如一九五一年第一季度,志願軍需要一萬四千一百噸彈藥,國內只能生產一千五百噸。一九五二年七月四日毛澤東電請蘇聯補充炮彈七百萬發,包括一百二十二毫米大口徑炮彈五十萬發。史太林二十四日回電「我們沒有能力實現您的申請,盡最大努力撥給您申請的五分之一」。十二月,毛澤東電告史太林:最近三個月消耗了二百四十萬發炮彈,蘇製大口徑炮彈告罄,懇切請求您於一九五三年一至四月份提供二百三十五萬發炮彈。二十八天後毛澤東得知不可能如願以償,蘇聯最多供應六十萬發炮彈。

好在「金城以南戰役」是朝鮮戰爭謝幕之作,美國、蘇聯和朝鮮都無心戀戰,否則老毛「照這樣再打它兩次、三次、四次」的豪言壯語真是知易行難。一九五二年,中國鋼產量達到六十萬噸,而美國為九千萬噸。史太林教毛澤東去同美軍拚炮彈,就算蘇聯傾家蕩產拿出三千四百萬噸鋼,也遠遠不是西方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