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IEA改革拭目以待

一九七三年,以色列與埃及、敍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發生「贖罪日戰爭」,導致前所未有的石油危機。那時,為保障西方社會的石油供應與現代化發展不受阿拉伯產油國戰爭的影響而中斷,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能源署」(IEA)應運而生,以成員國的集體行動來應對石油供應緊張。現在,IEA的成員國為二十八個工業化國家,而且全都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

IEA的成立,本來就有抗衡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意味。不過,IEA比OPEC先進之處,是除了在石油領域的討論與調研外,近年還開展包括再生能源及生物燃料等研究。

然而,世界能源供求分布日漸不平均,IEA在成員國組成部分方面卻未有因應此趨勢而進步:有些國家對石油的需求最龐大,但它們不會在本土開採石油;有些國家在本土開採很多石油,但大部分石油是出口而非自用。IEA大部分成員國已走過工業化時期,開採、使用與進口石油量都每況愈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參與率不斷下降,反而以中國、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有預期說,到二○三五年,所有石油需求淨增長將來自非OECD國家,近半數更來自中國。

IEA缺乏在全球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中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參與,其重要性日漸喪失,有成為世界權力版圖配角的危機。今後IEA會否進行改革與重組,引入非OECD的發展中國家進入組織,汰弱留強,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