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中國走出去」的國策上可以扮演甚麼角色,首先要清楚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
正如昨天本欄指出,香港不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但那是靠引進來多於走出去。例如銀行,香港可以稱得上是「本地銀行」的已經絕無僅有,滙豐的國際化算是成功,但本身也是英資銀行,而且已經遷冊。的確,真正能夠成功走出去的本地公司有是有,但為數不多。
因此,可供國家走出去參考的經驗,香港自己也不算多,所以定位上不可能是以模範或模式自居。然而,香港有一些條件可供國家走出去時所用。中國到外地投資收購,有點成績的主要是在非洲,因為非洲是中國的舊友;但一到歐、美、澳等地,就問題多多,尤其是中國崛起威脅之論正盛行,歐美處處提防,反應甚激。
歐美以自由市場自居,對外來投資理應開放,但他們所持的道理是對私人投資和資金開放;中國許多有實力的公司都是國企或者主權基金,一旦和國家以及政權扯上直接關係,歐美便大條道理換上另一副面孔、用上另一套標準,自由市場許多遊戲規則都不管用。
香港可供國家走出去的一大用處,就是讓國企在此變身,通過上市或者重組,把國有企業、國家資本的形象稀釋,雖仍有一點國家色彩,但當中有更多民間和市場成分參與,那就可以減低歐美的抵制。
故此,香港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可為國家所用。其實,香港有眾多資源,如果能對得上頭,國家便可以整合這些資源,那麼走出去的過程也許會順暢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