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副局長能力不足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患上腎衰竭,從局長崗位上退下來,安心治療,是合情合理的事,相信公眾能夠理解及支持。相反,孫局長堅稱自己對工作能夠應付得來,則有違常理,令公眾難以接受。

當然,換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最根本的問題是局長人選難覓。一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因病辭職,至今有三個星期,曾蔭權還找不到合適人選「捱義氣」;若再來教育局局長請辭,政府確實有困難,相信曾蔭權曾好言相勸孫局長盡力為之。

政府處境尷尬,接連有司局長身體健康出了大問題,削弱公眾信心勢所難免,期望餘下年多任期內,不要再有同樣情況發生。

有趣的是,市民開始質疑為何備位的副局長不能真除?按理說,當年設立副局長一職是為了培養政治人才,為未來局長安排接班人,恰恰是擴大問責高官委任制的題中之義,何以今日確有需要時,副局長不能臨危受命,提槍上陣呢?

自從正式啟動副局長制度之後,轉眼間快三年了,副局長的培訓期也不算短,對政策局涉及的方方面面政策與管理問題,應至少有基本的掌握。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好讓公眾見識副局長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問責制的公信力。

怪就怪在曾蔭權寧願另覓人選,也不起用副局長,卻又無人願意捱義氣。這種做法,無異於承認副局長的能力是「有限公司」,難以面對大風大浪的挑戰。

去年特首辦拒絕為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作全面檢討,早已令公眾對制度失去信心,如今以實際行動證明副局長難擔重任,進一步打擊制度的公信力,實非始料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