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流水:最低工資反面教材

近月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最低工資明日獻世,按勞取酬,出了半斤力能拿回八両,本屬好事一樁。奇就奇在,雖說這件事誰是輸家還講不準,但似乎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贏家。

無論始作俑者港府、理應受惠的打工仔、「出血有限」的僱主,還是口水多過茶的政客,大家面口都跟苦瓜乾一樣,沒有一個笑得出來。

政府辦事甩漏,被人狂炳無能咎由自取;當老闆的,明明真金白銀多付了人工,卻動輒要硬啃「無良僱主」這隻死貓,實在是無辜;打工的也不見得好到哪裏,想保住自己以前一直有的福利,反而要背上了黑鑊,被人標籤為「貪得無厭」,是得不償失;連政客都不敢亂吹「成功爭取廿八蚊」,無功而還,白忙一場。「四無」局面始料不及,可謂諷刺之至。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日前終於開金口為僱主「平反」,指最低工資是時薪二十八元乘以實際工時,飯鐘錢及有薪休息日屬福利,若僱主不提供亦非無良。叫人費解的是,當初飯鐘錢風波搞到滿城風雨,勞資關係劍拔弩張,怎不見高官走出來「澄清」一句?是否見坊間有民調指工會組織支持度下滑才有此舉?是主持公道還是藉機抽水?

最低工資令社會不斷內耗,市民未見其利先受其害,可說是近年爭議性最多的條例。年齡大、學歷低、能力弱、最無議價能力的打工仔無法得到應有保護,這完全是政府逃避責任,制訂政策罔顧輿情,脫離現實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