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政府派糖,都有一些無公屋、無綜援、無交稅的所謂「三無」人士未能受惠。為此,去年施政報告高調宣布成立關愛基金,為現時社會福利網的「漏網之魚」提供協助。關愛基金成立半年,日前交出首份功課,提出一共十項、涉及七億多元的扶貧措施,據稱有七類人士受惠,總數可達三十萬之眾。可惜,「三無」人士依然被排除在外,他們的希望再次落空,「關愛基金關愛誰」也因此再次引發爭議。
爭議之一是當局計劃資助清貧學生出境遊學,分三年推行,預計有二十四萬名學生受惠,每人最多可獲三千元資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遊學活動寓學習於旅遊,是近年頗受歡迎的學生暑假活動,問題是,遊學費用不菲,熱門地點如英國、澳洲、美國等,兩周遊學費用大約二萬五千元,計及保險、燃油附加費、報名費等,隨時超過三萬元,並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可見遊學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關愛基金資助遊學,有如給飢餓的人提供魚翅而不是麵包,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可能有人認為,有錢人家的孩子有甚麼,清貧學生也應該有甚麼,否則不利他們成長,令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按照這個邏輯,關愛基金下一步是否還要資助學生購買鋼琴,甚至資助海外留學呢?難怪有人質疑,這不是關愛基金,而是溺愛基金。
幫助弱勢社群,沒有人反對,但必須考慮如何資助最合適,資源要用得其所。其實,資助三千元,只不過是遊學費用的一小部分,對貧窮學生仍然是無補於事。再說,不少中產家庭尚且無能力送子女遊學,反而家境較差的孩子卻可獲資助遊學,這是否公平?當局有沒有考慮過納稅人的感受?
亦有不少家長批評,主辦遊學活動的都是牟利機構,當局資助學生遊學,等於幫這些私人機構賺錢。有關愛基金委員會成員也不得不承認,幫人賺錢是難以避免。很明顯,關愛基金資助遊學,與當初預算案打算向強積金戶口注資六千元如出一轍,最終受惠的可能都是商業機構,而不是最需要幫助的市民。
面對各界質疑,當局解釋關愛基金以「先易後難」的方式,優先推行爭議性較小的措施。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爭議的大小,而在於關愛基金到底要關愛哪些人。最有需要的人得不到幫助,當局反而推出一些與扶貧風馬牛不相及的所謂扶貧措施,關愛基金定位不清,目標不明,顯然已失去本身的意義。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關愛基金的本意是拾遺補漏,優先幫助三無人士,無奈事與願違,如今背離初衷,已經變質,堪稱預算案胡亂派錢的延續,非但未能紓緩仇商、仇富情緒,反而引發另一輪爭議,分化社會,實在是諷刺之極。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關愛基金已淪為「政治派錢」的怪胎,扶貧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