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巴、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相繼宣布加價,有專門研究本港交通問題的學者認為,港府在審批公共交通加價機制中有不一致的地方。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解釋,政府考慮巴士加價申請時,會計入「市民可承擔能力」,惟釐定準則不清晰;至於港鐵可加可減機制,卻又無計入市民承擔能力,實在是「大細超」,促當局全面檢討機制及提升透明度。
熊永達昨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政府在考慮巴士加價申請時,一般會同時評估市民可承擔的能力,但相關數據如何釐定,根本無人知曉,缺乏透明度,認為政府應向市民清楚交代。至於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卻又不包括市民可承擔能力,是「大細超」,建議修訂機制,加入市民承擔能力的考慮及訂明須經立法會審批。
他表示,政府政策為提高公共交通的乘坐率,「如果票價超出市民可承擔能力,咪即係趕客,如果貧窮人士由於交通費太貴而減少工作或社交,對整個社會都唔健康。」
他建議政府考慮引入月票機制,為市民的交通費作出補貼,過往政府為鼓勵私人企業投資公共交通工具,加價機制多迴避立法會審議,促政府全面檢討整體加價機制。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認為,各政黨應聯手促請政府為港鐵成立票價穩定基金及引入八達通月票計劃,如偏遠地區月費可訂為四、五百元,市區則為二、三百元,令市民有預算。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劉健儀則批評,港鐵近年事故仍頻,與其花錢賣廣告,不如多撥資源改善系統,又認為通脹及油價急升為公共交通加價主因,政府是時候全面理順各項交通補貼,有助穩定公共交通工具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