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走入群眾了解民情

社會運動近年有激進化趨勢,示威抗爭與警方肢體碰撞日多,擲物情況常見,搶咪更是最新動向,令看守政府頭痛不已,除非政府改弦更張,積極吸納年輕一代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否則未來暴力程度將有加無減。

傳統上,商界意見對政府決策的滲透力最巨大,在土地房屋、交通運輸、社會福利及教育等政策領域,大財團大企業的影響力無與倫比,行政會議乃至各大小諮詢組織,商界的利益總找到代言人為之充分發揮。

相反,草根階層及年輕一代的利益,特別於社會財富及資源分配方面,均被忽略甚至漠視,近年公共政策頻生問題,其根源正在於此。曾蔭權早年曾倡議政府高官要走入群眾中,搞開放式的諮詢,卻只聞其聲,未見認真落實。

問責高官脫離社會,不知民間實況,政府決策不出問題才怪,財政預算案的答問過程中,曾俊華被公眾詰問粟米斑塊飯的價錢而口啞,最具象徵意義,問責官員不知米貴的形象非常突出。

建議高官每月定期到街市了解主婦菜籃子的苦惱,到鬧市茶餐廳吃碟頭飯傾聽小市民的投訴,走進尋常百姓家,與無法置業、被迫與父母同住的「八十後」真情對話,這才是真正的「起錨」,這是問責高官的硬功夫。

民政局宜主動與大專院校合作,在港九新界十八區陸續推行「青年論壇」,讓年輕人有發表政見的平台,政府更應規定相關官員出席,以回應問題及虛心聆聽,盡力吸納年輕一代的創意加入政策過程中。

誠意及決心有助打通與「八十後」及「九十後」的溝通脈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