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發表報告,批評東亞運動會工程費用以至總體成本,全部與預算出現巨大差距,東亞運動會嚴重超支。
我想把當年申辦東亞運的一些情況說出來,讓讀者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下。
二○○三年,沙士侵襲香港,香港經濟在回歸後遇上前所未有的困境,香港市民的情緒也受到影響。當時,特區政府希望以舉辦與申辦一些國際性大型活動來振興經濟 ,恢復海外及市民對本港的信心。申辦東亞運動會就是當時其中一個考慮的項目。
六月,特區政府同意港協暨奧委會申辦東亞運的建議,並預計政府投入一億七千多萬元,政府要補貼八千多萬元。政府舉辦任何活動都非以牟利為目的,儘管在預算數字上出現赤字,並不表示活動就不應該搞,而是要考慮活動為香港帶來了哪些實質與非實質的回報。當年的預算正是符合當年的經濟情況,而在今天百物騰貴的情況下看來,當年數額看來很少,這是無可厚非的。
十一月,香港成功申辦東亞運,隨即進行籌備工作,包括場地興建。同時,香港經濟在後沙士年代恢復迅速,物價指數也由負數變至正數,香港走出通縮,導致所有成本都超出預算,因此有關部門才於○七年調整預算。但其實通脹在緊隨的幾年都沒有改善,導致很多工程的成本不斷上升,東亞運埋單出現超支是必然的事,但是否「很恐怖」,巿民是否真的感覺受騙,則各由分說。
題外話,○八年香港協辦奧運馬術賽也是國際性大型項目,為何審計署沒調查有否超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