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醫療產業

對於政府之前提出的六大產業,本欄最不看好的是搞醫療。原因不是沒有條件搞好,相反,真的為了要搞而搞,香港的條件非常優厚,但問題是要付出多大的社會和政治代價。

搞醫療產業,最基本的問題,是醫療本身乃屬於社會服務,最高峰時,醫管局包辦了九成的醫療服務,而所收的費用,只是成本的幾個百分點,連一成也不到。

當香港的醫療資源根本上是香港的社會服務,並且受到政府數以百億計的巨額資助,而另外一個制約因素是醫護人員仍然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幾個因素加起來,發展醫療產業,就會對本地醫療服務造成直接的衝擊。所以在提出這個醫療產業的概念時,本欄已經預言了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贏家就是醫護人員,尤其是選擇私人執業的專科醫生和護理人員,而輸家就是倚賴公共醫療服務的香港市民。

現時只是婦產科一門向內地開放,已經令本地孕婦叫苦連天。對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一事,當初本欄已經有分析,當時判斷政府的心態是既來之則安之,反正本地出生率下降,遂就由內地孕婦來港補充,而以病床作為控制手段,通過預約來作一個總體的限制。

後來跟一些政府官員討論此事時,得知這分析大概是政府的思路。但到今天,在執行上有兩大漏洞:第一有孕婦不經預約直接來港,這條數無法控制;第二是小孩出生時間不是完全平均在一年每日,也無選擇彈性,這令孕婦很容易在出生高峰期撞期。只是婦產科已搞到世界大亂,全面發展成為產業,會是甚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