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日趨嚴峻,核輻射不斷污染環境,近日愈來愈多地區驗出食物遭核輻射污染,日本茨城縣附近海域的水產更驗出放射物碘及銫超標,情況令人擔憂。學者及醫學界人士指出,放射物的半衰期可長達數萬年,而且可以沿着食物鏈溯流而上,層層累積,集腋成裘;當人類長期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放射物在體內日積月累,患上血癌、骨癌、肺癌及甲狀腺癌的機會勢必倍增,甚至禍及腹中胎兒,影響深遠;專家警告未來十至二十年隨時是癌症爆發的高峰期,絕不能輕視福島核事故對人類的影響,必須謀劃長遠應對措施。
圖/文:專案組
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輻射洩漏事故後,當地的食物、食水及空氣等,先後驗出放射物碘-131和銫-137,核電站附近的泥土更驗出鈈-239。碘-131的半衰期為八天,銫-137則為三十年,鈈-239更長達二萬四千多年。放射物質經歷一次半衰期後,其放射性強度會減弱一半。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何永成認為,福島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物質絕不僅限於這幾種,因為核分裂過程中會產生多種放射性物質,如鍶-90(半衰期為二十九年)。對於日本仍未驗出洩漏鍶-90,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胡仲豪深感不解,他估計可能是洩漏的分量較少,以致未檢測到。
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已逾三星期,至今仍未受控,放射物源源不絕地流入大海,輻射塵更飄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港也驗出來自日本的放射物。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指出,碘及銫都溶於水,海洋生物如海藻、海帶、魚、蝦、蟹、鮑貝類等,也易受污染。他指出,海藻及海帶是支撐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最底層生物,惟兩者亦是世上最易吸收碘的生物,若海藻和海帶被其他生物吃下,它們體內的放射物便會轉至獵食者體內,如此層層遞進,愈靠近食物鏈頂層的生物,其體內積累的放射物便愈多,而位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更是「集大成於一家」。其情況就恍如一隻蟹吃下十個含有放射物的食物後,其體內便積累這十個食物的放射物,而人類吃掉蟹後,所有放射物便會進入人體。
把關不力 市民承受災難
林續稱,放射物鈈及鍶雖不溶於水,但會積聚在海底泥土表層,海帶因沒有根,需要在泥土表層吸收養分,故此更易被鈈及鍶污染。林謂,港府如把關不力,沒有全面檢測入口食物,市民長期進食受輻射污染的食物,以癌症潛伏期為十年作推算,預計未來十至二十年將成癌症爆發的高峰期,不容忽視。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亦稱,碘及銫會釋放伽瑪射線,可穿透人體,對人類傷害較大;其中,碘可引致甲狀腺癌;銫更可逗留在人體多達百日或以上,它主要積聚在肌肉,但亦會積累在其他器官,引致各種癌症。勞指出,鍶可透過塵埃、食水及食物進入人體,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會殘留在人體內,如積聚在骨骼上,會增加患骨癌及血癌的機會;鈈則可透過呼吸進入肺部,易患上肺癌。
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不管人體吸收多少劑量的輻射物,都有機會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而且機會率與接受輻射的劑量成正比。勞強調,輻射無「安全劑量」,對人體的傷害是累積而成,「所以話少少輻射唔會影響健康,其實係唔啱嘅講法。」勞稱,現時不少專家估計人體一年內接受一百毫希輻射,就會增加百分之一的致癌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惠民亦指出,鈈很難排出體外,一旦感染骨髓細胞,可引發血癌。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則指,若空氣、食水及食物同時受輻射污染,市民在多重吸收下,患癌機會更可能大增。他亦建議,孕婦應盡量避免進食疑受輻射污染的食物,「因為胎兒喺頭十二個禮拜,器官尚未成形,最容易受輻射影響而產生基因突變,形成畸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