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新移民婦女憑自強不息的鬥志擺脫貧困!來港八年的新移民婦女蔡慧明,經歷丈夫失業,一家三口毫無分文,居住天水圍公屋,連基本家具也沒錢添置,最艱苦時每月僅靠賣菜不足二千元收入及領取綜援一家過活。為以身作則做兒子好榜樣,她決心報讀僱員再培訓局十個按摩推拿課程,寧願強忍着手部肌肉痛楚苦練推拿技巧,亦期望擺脫綜援,最終憑自己努力當按摩師養家,「起碼我能夠憑自己手藝養大個仔,唔使再靠綜援」,昨獲頒尤德爵士紀念基金在職人士自我增值獎。
現年四十一歲的蔡慧明,○三年由內地來港定居與丈夫及兒子團聚,但好景不常,其任職十年中型貨車司機的丈夫,用盡全副身家投考重型貨車牌照後即告失業。在內地擁有高中學歷的蔡慧明,來港後與家人過着貧困的生活,她坦言,「初初嚟香港,僅靠媽媽畀嘅二萬多元裝修地板,連床和家具都無錢買,一家三口瞓地板,瞓足五個月,窮到要喺街市攞啲賣剩嘅菜返去煮嚟食」,她更不諱言,來港至今從未上過茶樓飲茶。
蔡慧明其後於天水圍一街市賣菜幫補家計,僅賺取十八元時薪,月入平均不足二千元,面對兒子升中,一家三口惟有領取綜援,「當時自己心諗,係咪我無用先要攞綜援呢?」她遂於○七年起先後報讀僱員再培訓局十個按摩推拿課程,立志脫離「綜援行列」,「初時學推拿唔識用力,每次推拿完畢雙手都好痛,日痛夜痛,痛到曾想過斬咗雙手,但當時同自己講,每樣嘢都要付出,如果中途放棄,痛苦就會白白承受」,經過一個月的努力,終克服困難當上按摩師,擺脫綜援。她坦言,雖未能給予兒子豐盛的物質生活,但至少可教導兒子凡事要靠自己努力。篤信佛教的她,已決定將獲頒的五千元,全數捐贈予佛教慈善團體。
另一位同獲頒尤德爵士紀念基金在職人士自我增值獎的何玉珍,八九年起開設影印店,當了十八年老闆,但隨着○三年互聯網興起,影印行業逐漸式微,○六年被迫結業,令當時年屆五十七歲的她突然失業。何玉珍表示,「我咁多年來習慣咗工作」,故先後報讀十二項僱員再培訓局課程充實自己,最後成功轉型為一個專業陪月員,月入約一萬元,至今已照顧過十個幼童或嬰兒。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第廿四屆頒獎典禮昨日舉行,頒授各個獎項及獎學金,基金在一○/一一學年共支出七百五十三萬元,以鼓勵及推動本港市民的教育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