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黃花崗的情義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是黃花崗起義一百周年紀念日,台灣一直將此日定為青年節,以緬懷革命先烈。我們在中學時都讀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悲壯事迹,其中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最讓人印象深刻。信中的真情澎湃,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奉獻自己,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此情懷為後人尊崇追憶,私情與家國之情的交錯,一聲「意映卿卿如晤」,可謂是深情又淒絕的一喚。

兩岸現都在紀念辛亥革命,也都在紀念林覺民,年僅二十四歲風華正茂留給後人一聲嘆息。黃花崗對國民黨有着特殊意義,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國民黨高層特別組團前往黃花崗憑弔,大陸也推出辛亥革命活動系列,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意義重大。

辛亥革命對兩岸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台灣傳承着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的治國理念,也是台灣努力追求的根基,蔣介石就矢志要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今兩岸以孫中山為連結,共同實踐其理念,兩岸的差距就會縮小,也是兩岸追求雙贏共生的理念。我們共同的歷史乃是先烈們推翻滿清,終結了三千年的專制,兩岸由共同紀念黃花崗之役開始,不要讓林覺民等革命先烈僅為國民革命留下激盪千古的感嘆號。兩岸共同紀念林覺民,乃在於後世不會有「林覺民」的出現,不再有人為理想而犧牲。

辛亥革命是一個符號,不可被抹殺,至今已有一百年,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不能落於形式,其精義、其本質,乃在建立孫中山先生「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國」,這正是林覺民給愛妻信中所言︰「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林覺民哲人已萎,經歷春風秋雨,期待兩岸的碧血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