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經歷了三大階段。一是從極左路線的受害者、從「臭老九」的賤民地位被「解放」出來,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成為「黨依靠的力量」、「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生力軍」。那時知識分子揚眉吐氣,在當權者那裏、在百姓面前都很有地位和面子。
二是隨着「經濟搞活」、改革開放的展開,知識分子地位急劇下降。因為他們的收入遠遠不如那些「二道販子」、不如那些街頭擺攤做小生意的人,所謂「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做原子彈的不如做茶葉蛋的」、「這個人傻得像個博士」、「窮得像個教授」,就都是知識分子「貧困潦倒」、收入低下被人看不起的寫照。這種現象當時被稱為「腦體倒掛」,即腦力勞動不如體力勞動,知識的價值不如肌肉的價值。
三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建立,知識分子又從低谷走出,他們開始擺脫「單位」的束縛,擺脫「面子」的束縛,不再「清高」,不嫌「銅臭」,紛紛走上社會,用自己的知識賺錢。他們和社會上的商人、商業力量相結合,和市場相結合,和官府的權力相結合,他們賺錢的路數和能力,遠遠超過那些「二道販子」,那些知識水平低下、只憑膽大冒險、搞歪門邪道的人,也遠遠超過一般的工薪階層。特別是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全面走向市場化後,這些方面的知識分子、專業人士更是大展拳腳、大撈特撈。「肥得穿不到襪」,他們暗地歡呼「改革開放是個好東西」、「市場經濟是個好東西」。
到了這個階段,中國的知識分子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真是「社會精英」,感到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以及「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現代含義。與此同時,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光榮傳統」也得到了更大的發揚,當然不一定是真正的「讀書」做官,而可能是弄「文憑」做官。如今,知識分子和官吏們皆博士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