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海魚洞悉天劫 港魚獲少七成

日本大地震,海魚早測先機?農曆新年過後,是本港漁民在休漁期前夕最後的捕魚良機,惟今年無論本港水域抑或南中國海水域的魚獲均離奇驟降六至七成,成因眾說紛紜。本港漁業界直指今年魚獲是十年來最差,認為是日本地震的先兆,與南亞海嘯發生前魚獲大減情況相似。而學者派則相信魚類數目銳減,是「拉尼娜」現象影響氣候變化及水溫。立法會議員估計,本港有七至八成漁船因魚獲減少而暫停出海捕魚,嚴重影響生計,稍後會向政府反映情況,希望助漁民脫離困境。

農曆新年後,正是本港漁民稍事休息,重新出海捕魚的好時機。過去漁民會在該段時間衝刺,務求在魚產被過分捕獲以及六月休漁期前,「多賺個錢」。惟今年漁民卻未能打響如意算盤,魚獲勁減六至七成,大量避免「蝕本」的漁船停泊在避風塘。

與南亞海嘯相似

從小跟父親出海,於南中國水域附近拖網捕魚的梁先生,直指今年的魚獲可算是近十年最差,「農曆新年至今,我都未出過海捕魚!」魚獲驟減,他除歸咎天氣太凍外,更懷疑是日本九級大地震的先兆。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認為,每逢大天災前夕,魚類都會有所感應。張表示,○四年南亞海嘯前的二至三個月,本應是八月休漁期後的「旺季」,但魚獲卻離奇減少近半,與今次日本地震前夕魚獲銳減情況相似。他不諱言其猜測沒有科學根據,但南亞海嘯的經驗令漁民不得不產生聯想,「地震前就諗住因為天冷,所以魚獲少,但發生地震後就覺得事件有可能!」

「今年天氣好畸形,水太凍,冇魚捉!」在本港水域從事「蝦艇」捕魚的郭先生亦懷疑,事件與異象有關,剛出海歸來的他,所捕獲的瀨尿蝦、花蟹及九肚魚僅值五千多元,只及去年同期捕獲價值的三分之一。不過為了餬口,即使魚獲愈來愈少,他仍堅持每日「博一博」。於南中國水域附近拖網捕魚的盧先生亦稱,每次出海需花費至少兩萬元,肯定難以回本,故此近數月已沒有出海「搵食」。不過,盧因早已聘請多名內地漁民在漁船工作,即使不出海捕魚,每月仍需支付六萬元薪金及生活費。盧只有寄望下月能捕捉到較高價的海鮮,彌補損失。

學者:與水溫有關

魚獲大減,業界歸咎於異象。香港大學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部助理教授邱倩婷卻認為,現時未有科學研究,證明本港魚獲減少是因「感應到」日本地震及海嘯,認為一切只是巧合。邱指,一般來說,魚獲多寡會受水溫變化及漁民有否過分捕魚影響,因為魚類對溫度十分敏感,故她相信魚獲減少與「拉尼娜」現象令全球氣候出現變化有關。

另邊廂,立法會(漁農界)議員黃容根直指,漁民的猜測未嘗沒有道理,「有啲動物都可以感應到災難!」黃估計,現時本地千艘漁船中,約有七至八成因魚獲下降而暫停出海捕魚,間歇性停泊在各港口。他表示,早前已透過非官方渠道向當局反映情況,稍後會在清楚了解業界訴求後,再以官方渠道向當局提出,解決漁民的生計問題。

漁護署發言人證實,近期有漁民向該署反映魚獲減少,但因魚獲多寡受各項因素影響,難以斷定由單一原因造成。發言人指,漁民可考慮向「漁業發展貸款基金」申請低息貸款,轉型至可持續發展漁業式作一般生產用途。

圖:張琦 文:陳偉豪、黃家豪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