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幾年,實施「港人治港」,經濟、社會、民生、競爭力等皆全面倒退,看不到前景和希望,其重要原因是沒有選好特首,沒有一個稍微像樣的「領頭人」。「為政在人」、「人的因素第一」,香港推行所謂「行政主導」就更是如此。
朝廷這些年已經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且想盡辦法要拉香港一把,但多是在「外圍因素」使勁,例如送香港「經貿大禮」,把香港的經濟發展前景納入內地龐大市場和國家規劃。這些措施都對香港的經濟和發展有相當的正面刺激,但沒能解決香港管治混亂、政府無能的「內部問題」,香港的內在病源不除,朝廷的外部使勁終會大打折扣,效應遞減,香港還是在劫難逃。
毛皇帝說過,事物發展的規律,內因是決定因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以此對照香港問題和未來發展,決定命運者還在香港自身,這裏有「深層次結構問題」、有人的問題,也即行政長官和管治班子的問題。
不過,香港這些內因又不能單靠自身解決,還要靠中央着力乃至定奪,作為香港人和香港社會,不能不充滿無力感、無奈感。這是香港十幾年來最大的悲劇,且還要繼續演下去,看不到解決之道。
說到香港內部「人的因素」,甚麼人當特首以及幹得怎樣最為重要。不過,特首是中央選的、中央任命的,中央想選一個「靠得住而又能幹的人」治理好香港,這個出發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中央屢屢「選人不淑」,其中「盲點」在於選特首時,並不清楚要選甚麼樣的人來解決香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整個「感覺」和「標準」相當籠統模糊。選董建華時,只覺得這個人的背景、身世很能體現「港人治港」,在國際上「夠威」;選曾蔭權時,只覺得他乃公務員出身,能「行政主導」。他們二人一朝得志,則「各標風致,互騁才鋒」,然皆不中繩墨,徒亂香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