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地震,本港輿論的焦點,最近由救災變成中日文化比較,揚日貶中,惹來一波又一波的論戰。
日本的民族性如何不是今天養成,不必在大地震、核洩漏後才討論,這些文化和社會的優點,就算平日到日本旅遊都可以領略得到。世界各地文化也有其正面和優異之處,可供我們借鏡,但不要下下都去做文化比較,尤其是把整個中國讓某些人去操弄,隨便下結論:「中國(或中國人)就唔得。」
一個港人在日本得到民間的一些協助,就自己下一句結論:「中國人一定唔得。」這實在是幼稚兼無謂。你可以說中國社會沒有日本社會那樣有秩序,那大概可以由觀察得出結論;若你說中國人只顧自己,尤其是在危難時不肯幫人,則完全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憑事實報道、憑個人經歷和觀察,這並不是一個普遍的事實,四川大地震時,一樣有不少捨己救人的故事,那可不是編造出來的。
人的行為,除了文化因素決定之外,也受經濟條件影響。日本人均所得十倍於中國,早已富裕到向橫發展;反觀中國未來的目標還不過是奔向小康,而中國人也真的是窮得太久、弱得太久,一有機會發財,那當然是物質行先,搵錢再講。
因此,只看中國社會的表面現象,多數偏向現實、拜金,但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時,孔子、孟子幾時叫你現實、拜金?當中國社會富足到某一個點,上述現象便有可能改變。這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是大問題,一般人不是不可以講,但講也要認真點,不要隨口講,感謝日人幫忙就夠,不必用中國來墊高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