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未到先自亂 應變機制須改善

有人說,災難是公民質素的最好測驗,是臨危不亂、沉着應對,還是自亂陣腳、驚惶失措,災難前均無所遁形。日本核災難還未殺到香港,市面已出現一片恐慌氣氛,搶奶粉、搶碘酒、搶碘片,一幕比一幕荒唐,最後更上演一齣「盲搶鹽」鬧劇,貽笑國際。

核輻射尚未對香港造成實際威脅,港人已自亂陣腳。反觀日本,儘管當局將核危機由第四級調升至第五級,意味着情況比之前評估的嚴重得多,但災民由等待救援到撤退,莫不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秩序之佳,紀律之強,為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居日港人反映,當地奶粉和尿片供應較緊張,但民眾大多響應當局呼籲,將物資優先留給災區,非但沒有奸商趁火打劫,部分店舖反而繼續減價。人比人,氣死人,日本和香港情況形成強烈對比,難怪有人慨嘆港人質素下降。

禍在日本,亂在香港,孰令致之?面對不可預知的危機,人類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難免作出非理性行為,由沙士期間的搶白醋、搶漂白水,到如今核威脅下搶碘酒、搶食鹽,皆是如此。要將這種恐懼感及非理性行為減到最低,平日的防災教育、緊急時期的資訊發布和應變措施,缺一不可。

事實上,日本人在災後的鎮定表現,正是平日訓練有素的結果,特別是地震演習,更可說是國民生活的一部分。相對地震多發的日本而言,香港可說是「風調雨順」,惟其如此,本港在防災方面的準備顯然有所不足,雖然公交機構、政府部門不定期進行演習,但畢竟參與的市民不多,充其量只是聊備一格。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有事時不亂成一鍋粥才怪。

說到應變措施以及防災資訊的發布,港府永遠慢幾拍,非等到出狀況才出來補救,出現混亂也就不足為奇。其實,對於核輻射可能造成的威脅,還有許多有待澄清之處,例如受輻射感染有甚麼徵狀?感染後如何處理?再如孕婦不幸中招,對胎兒有何影響?只可惜,相關訊息並非由港府統一發布,僅靠專家學者自發向市民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市民一知半解,怎能不恐慌?又怎能不手忙腳亂?

港府在判斷災情方面尚且進退失據,要求他們帶領市民抗災,根本是緣木求魚。港府這邊堅持不將黑色旅遊警示擴至整個日本,另一邊又呼籲身在東京的港人盡快離開,這豈非自相矛盾?事實上,日本首相已發出「東日本全毀」的警告,位處關東的東京也可能毀於一旦,局勢之危,不言而喻,當局僅將黑色警示局限於福島等四個縣,實難以服眾。

核危機不斷升級,影響不可預測,港府除了算公共安全的帳,還須算經濟的帳。有學者坦言,單是地震、海嘯造成的影響還比較容易解決,一旦爆發核災難,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對此,港府又有甚麼應對之策呢?

還是古人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星期前,有誰會想到地震觸發海嘯,而海嘯又會觸發空前的核危機?日本人遇事沉着冷靜,秩序井然,與其說是「民族性」使然,倒不如說他們具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或許正是今次核災難為港人帶來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