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粟裕戰功卓著,毛澤東評價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粟裕呀。」此外,粟裕打出「車橋大捷」,一仗殲滅日寇四百六十餘人,是為新四軍八年抗戰之最,同八路軍「平型關大捷」交相輝映。但是,在《粟裕軍事文集》兩封呈中央軍委及新四軍首長電報中,發覺有些疑問。
傳統的《解放軍戰史》記載: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凌晨,粟裕集中約五個團兵力,進攻淮安以東之車橋鎮。此役共斃傷鬼子四百六十五人,偽軍百餘,活捉鬼子少尉以下二十四名,俘偽軍四百餘,繳獲九二步炮一門、輕重機槍五挺、步馬短槍四百餘支。中共通電全國稱讚粟裕打的車橋大殲滅戰。新四軍軍長陳毅也發嘉獎電,高度評價車橋戰役打通蘇中、蘇北、淮北、淮南根據地的戰略聯繫,打亂了日偽「清鄉」計劃,根本扭轉蘇中抗戰形勢,揭開了蘇中戰略反攻序幕。
但是,粟裕的電報提到駐守車橋的日寇約四十餘人的戰鬥力頗強:在五百偽軍全殲、該鎮碉堡五十餘個攻破後,退守鎮東北三個碉堡負隅頑抗。五日晚,我軍攻佔敵三個碉堡,殘敵乃退守一獨立瓦房繼續頑抗,佔絕對優勢兵力的新四軍最終被敵突圍逃去,可見「圍城戰」殲敵不過三幾十。反觀日寇援兵不經打,淮安之敵先後三次增援共約鬼子五百餘,激戰整夜,均被我大部殲滅,僅餘敵十數人。粟裕電報指車橋戰役共斃傷鬼子三百五十餘人的重大戰果應該發生在「打援」的阻擊戰中。其後敵第四次增援達千餘人,以數百人猛衝。我部隊過於疲勞,「乃於六日拂曉前安全轉移」。由此看車橋好像得而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