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交匯處天橋下陷

繼本報上月十九日揭發東區走廊橋躉移位後,本報又踢爆沙田石門交匯處是「危危乎」!該條接連沙田和馬鞍山的天橋,落成僅二十年已是「甩皮甩骨」,除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外,石壆間更現罅隙、橋躉泥土幾近被「偷空」,最「得人驚」的是橋底地面有一個大窿,可容納一個人進出。專業工程師檢查後憂慮會危及天橋結構,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楊祥利要求路政署詳細徹查,惟署方草草巡查卻就聲稱結構穩固,不影響安全。地區人士狠轟署方處理草率,無視公眾安危。

石門交匯處位於沙田碧濤花園對開,九一年落成,貫通大涌橋路、大老山公路及亞公角街連接路,如由大涌橋路往西南行,可通往鄰近濱景花園、翠湖花園和碧濤花園等屋苑;經其餘連接路,則可抵達沙田漁民新村和馬鞍山一帶屋苑。

該交匯處呈環狀天橋結構設計,驟眼看並毫無異樣,惟近日有很多居民發現,該交匯處無論橋面、橋底及橋躉都有問題。「我哋見到條橋好似『甩皮甩骨』咁,成日揸車經過,真係心驚驚。」附近居民梁先生早前發現橋身的破損時,感到很震驚。

記者日前與註冊專業工程師彭振聲到場視察,彭發現那裏由外至內都破損不堪,擔心會危及結構安全。首先,橋身多處出現約一呎長的石屎剝落,鋼筋外露,至於行車線兩旁,則有多達十處的石壆已呈移位、下陷現象,原本「拍齊」的石壆,高低不平,而原本「貼近」的石壆又有罅隙。

牆滲水疑水土流失

橋底部分問題更嚴重。一條橋柱坐落地面,原是平地,現已變成梯級般高低不平,而橋底地面,更有一個大窿,可容納一個人進出。此外,在該處路面與單車徑旁,更有一個很深空隙,部分路面也有「凹入」路陷;同時,一處石屎防撞欄的伸縮縫也有罅隙。

另外,一條橋躉底部的泥土幾近被「偷空」,橋躉牆身滲水,布滿青苔。而兩邊原本連接貼齊的橋躉,亦因一邊移動「座下」出現前後不平。從橋躉的另一邊看,橋身原本已鑽上路牌的位置,一邊路牌接口因橋躉移動,令路牌的螺絲脫離橋身石屎。

彭振聲認為情況「絕對不可接受」,估計問題是由於地面排水渠有裂縫,令水滲入地下,沖走地下泥沙,又或受城門河潮水漲退,導致水土流失所致,相信已出現兩、三年,懷疑與路政署欠缺巡查維修有關,若不盡快補救,再過兩、三年,恐怕會危及結構穩固性。他又指出,一般預留給橋身冷縮熱脹的位置,約五至十毫米,但現時多處闊度超過二十毫米,已達危及結構安全程度,他建議當局盡快灌漿補救,並為該橋安裝沉降、傾斜和地下水位監測儀,阻止問題惡化。

路署死撐設計之內

沙田安景街居民協會主席黃冰芬指出,該處在一月亦曾罕有地發生兩次爆水管,擔心與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有關,她認為事件牽涉多個政府部門,惟一直未被重視,質疑部門「睇到都唔理」。而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楊祥利對事件表示極度關注,並會在三月八日的會議討論,要求部門徹查和詳細交代。

惟路政署及運輸署發言人回應時「例牌」否認出錯,又辯稱路政署每六個月檢查天橋結構,如發現有損毀,會即時安排維修,又謂天橋以樁柱承托,已預留位置和空間作正常結構伸縮或位移,但承認近日實地巡查,發現接縫位有輕微伸縮或位移,都是設計之內,無不尋常情況,至於路旁石壆的不平或有裂縫,則屬填海土地的正常沉降現象,不影響道路安全,但又「補鑊」稱,會在常規道路保養工程內,作妥善修復。

專案組記者陳美茵、趙燕萍

想跟阿叻一同切磋賽馬心得,立即登記參加「靈活至叻爭霸戰」啦!

第一手消息請瀏覽on.cc 東方互動《即時新聞》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